|
|
訂閱社區雜志 |
【水處理】寧夏回族自治區:嚴格水資源總量控制加快轉變用水方式 |
(時間:2011/4/27 16:25:16) |
寧夏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用水需求持續增加,加之干旱加劇,全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如何應對這一形勢?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廳長吳洪相今天在全區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會議上斬釘截鐵地說:必須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轉變傳統用水方式,加快形成整體節水效益。 寧夏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是全國嚴重缺水省區之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賴于國家限量分配的過境黃河水,水資源是制約全區長遠發展的最大瓶頸。為有效解決發展需求與水資源約束間的突出矛盾,寧夏2004年率先在全國提出建設省級節水型社會;2005年3月,“關于將寧夏作為全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的建議”被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列為十大重點督辦建議。同年5月,自治區政府成立了由水利、發改、經信、財政、農牧等19個相關部門和5個地級市人民政府為成員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全面啟動。
五年來,寧夏不斷加強水資源管理,建立水資源合理配置體系,積極開展水權轉換試點,完善各業用水定額體系,大力實施灌區節水改造,全面推廣節水新技術,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水價,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全區用水效率與效益逐步提高。在持續干旱、全區用水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實現了用水總量逐年下降的局面,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2010年與2005年相比,全區取用水總量減少5.8億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38提高至0.43;全區萬元GDP用水量由的1288立方米下降到440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下降為68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由30%提高到70%,城市節水器具普及率由40%提高到60%。 但隨著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節水型社會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難度和挑戰。節水體制和機制不完善、節水型社會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投資渠道不暢、公眾節水意識不高等問題,使得全區在協調生活、工業、農業、生態用水壓力不斷加大,全社會共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合力尚未形成。 就此,吳洪相提出:寧夏必須采取各種措施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逐步深化區域水務一體化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節水型社會建設法規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水權制度為核心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系;通過構建“南北統籌、城鄉兼顧、豐枯補給”的水資源聯合調配體系、完整有效的節水工程體系、完善自主的節水科技創新體系、功能良好的水生態環境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相適應的節水型社會工程技術體系;通過加強政府管理能力和公眾節水意識建設,加快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節水型社會自覺節水的社會行為規范體系;通過強化水資源的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與節水型社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現代高效節水農業發展道路,堅持把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來推進,加快建立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的節水型社會經濟結構體系。 按照預期規劃:到2015年,寧夏全區耗水總量力爭控制在國家分配指標內,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43提高到0.48,力爭達到0.5,節水灌溉工面積達到600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力爭達到300萬畝;全區萬元GDP用水量和耗水量降至300和140立方米以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以上,高用水行業主要產品單位用水量達到國家平均水平;全區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5%以下,生活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0%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提高到80%以上,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0平方公里,各類水功能區平均水質達標率達到87%,黃河寧夏段全境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到“十二五”末,力爭把寧夏初步建成制度完備、設施完善、用水高效、生態良好、可持續發展的節水型社會。 會議表彰了寧夏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