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聯合國氣候變化:邁不過去的“坎” |
(時間:2011/6/17 10:26:37) |
節能減排,似乎永遠繞不過“氣候變化”這個話題。在前不久召開的央企節能減排工作會議上,專家指出,國際間圍繞著應對氣候變化,正在形成新的政治格局。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正逐步演變為生存權和發展權的斗爭。 從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從《京都議定書》到坎昆氣候大會,氣候變化已經由最初的科學問題轉變為環境、科技、經濟、政治和外交等交織的綜合性問題。應對氣候變化,成為節能減排的“根”,而節能減排最終的目的,也是緩解氣候變化的步伐,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 縱觀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策略,可以為我國實現“十二五”期間節能減排目標帶來一些啟示。 國家層面:以政府為主導、高科技為依托 主要發達國家的節能減排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節約能源,減少能源使用量;二是提高能效;三是應對氣候變化,即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角度提高能效、開發可再生能源。這些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主要有三條策略。 第一,將低碳經濟納入國家戰略層面大力推進。比如,美國把節能環保產業推到國家戰略的前沿,奧巴馬簽署的《2009經濟刺激計劃》,在7870億美元中用于替代能源等綠色經濟投入的高達1500億美元。英國提出“構建英國未來低碳經濟”戰略,推出《低碳轉換計劃》和《低碳交通戰略》等。日本按照“環之國”、“環之生活”、“環之地球”的社會目標,制定了“最優生產、最優消費、最少廢棄”的經濟發展戰略,目的是通過實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措施,強化日本的低碳經濟。 第二,這些國家以政府為主導,通過體制和機制建設,構建并規范低碳經濟市場。政策機制主要包括:能源、資源、環境性產品及服務的價格信號導向機制,誰污染、誰付費的責任延伸機制,能源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標準體系及第三方監測機制,排放限制制度和排放權交易機制。比如,英國利用價格信號機制促進企業主動降低能耗,通過產品“碳足跡”標識,記錄和顯示生產單位產品的能耗及溫室氣體排放量,鼓勵消費者購買能耗低的產品。 第三,這些國家依托技術優勢,主導行業標準的制定,設置新的產業壁壘。比如,一些國家主導節能減排標準的制定,迫使發展中國家以高昂的價格進口技術裝備。同時,用新的國際規則、新的技術壟斷,以低碳經濟為載體,確保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公司層面:積極向低碳領域轉型 國際上,一些跨國公司依托固有優勢,加速向低碳經濟領域的布局、轉型和擴張。 BP作為傳統資源型企業,主張采取預防措施來應對氣候的變化,并承諾減少自身溫室氣體的排放。BP于2005年成立能源替代部門,宣布在未來10年中投資80億美元,致力于利用天然氣、太陽能、風能及氫能等低碳或無碳能源進行發電。2007年,BP宣布將生物燃料的研究和開發納入替代能源業務。 法國施奈德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電氣裝備公司之一。為了適應國際能源市場和環境的變化,施奈德集團從比較單純的工業自動化控制裝備制造商進行了根本性戰略轉型。他們確立了“全球唯一的能效管理專家”的全新發展戰略,推出了從發電到用電的主動能效管理平臺。 杜邦公司在環保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努力挖掘新商機,開發節能環保產品。他們專注于各種減排良機,力求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環境效益。通過各種創新努力,目前其全球各地的運營機構減少了72%的溫室氣體排放。杜邦公司還進一步承諾,要以2004年為標準,到2015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再減少15%。 我們不難看出,圍繞氣候變化的應對,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跨國企業都在行動,國際政治經濟的新格局已經初顯。我國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既是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更是增強我國實力和話語權的需要。作為央企,如何積極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節能減排之路,搶占新的低碳經濟制高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