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鄭大學子自制垃圾處理器 自動回收分類建筑垃圾 |
(時間:2011/11/8 14:42:50) |
“我們制作出的垃圾分類處理器是個重100公斤的大家伙。”鄭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大三學生崔正哲向記者介紹,他們創意小組已經申請專利的垃圾分類器是通過獨創的葉輪分離電容分類核心技術,完成對不同種類、大小的建筑垃圾如鋼筋、混凝土、木塊的分類,從而實現自動化回收分類建筑垃圾。 據悉,這個項目不僅在剛剛結束的2011國際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上摘得一等獎,又在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年會”中脫穎而出,獲得“國家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我最喜愛的項目”殊榮,這也是河南省首個“全國大學生創新年會”十佳項目。 “在一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上,老師講到建筑垃圾給了我們很大啟發。目前我國建筑垃圾的分類主要依靠人工進行,速度慢、效率低,我們能不能發明一個自動化的機器代替人工呢?”陳琛是鄭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大三的一名學生,他將這個創意和四名隊友進行交流后,制作垃圾分類器的想法馬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為了解決建筑垃圾種類繁多,大小不一,難以大規模進行自動化處理的難題,他們想到了電容式開關陣列分類處理技術。電容式接近開關傳感器在檢測物體時有一定弊端,它只有在一定距離之內才能檢測到某種物體,于是我們就利用這種弊端,根據檢測到物體時產生的距離數據來判斷物體的種類。可以說是鉆了傳感器的空子,制作了這個應用前景比較廣泛的垃圾分類處理器”,崔正哲告訴記者。 在兩個國家級大賽中嶄露頭角的垃圾分處理器引起校內外關注,許多低年級同學紛紛向崔正哲討教創意竅門。 崔正哲說:“首先要做的是學好我們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學以致用把它付諸到你的奇思妙想中去。最重要的是利用好學校為我們創新項目提供的平臺,學校不但為我們提供資金、技術、設備支持,還為專門我們安排老師進行指導,提供自由開放的實驗室。我覺得這兩個獎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學校有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只要愿意用創意革新生活,我們一定能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州大學自2006年以來實施“創新學分”制度,并通過建立創新保障機制、加強基本技能與理論訓練、構建創新實驗平臺等多種渠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目前要抓起理論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這三大體系的建設,為同學們的創新想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更廣闊的平臺。”鄭州大學教務處劉一飛老師說。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