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PM2.5是一個過程 |
(時間:2011/12/16 9:03:26) |
PM2.5,一直是近來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無論是微博上,還是人們口中,都少不了關于空氣質量的討論。筆者認為,關注PM2.5是必要的,但也要理性對待,將重點聚焦在如何解決問題上。PM2.5標準的實施,需要一個過程,而真正有約束力的,來自于每一公民的自覺行動。 首先,每個國家實施PM2.5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先來看美國,美國在1987年開始采用PM10空氣質量標準,在基本解決PM10問題之后,于1997年發布PM2.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這期間,經歷了10年時間。在美國,一般是先定達標標準,然后再讓各地建立監測站點,因為PM2.5的監測設備很貴,站點的更新也是逐步的。 從設定標準到具體實施,也需要一個過程。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環保部門的網站上,對于PM2.5標準的制定過程有非常詳細的備忘錄,美國早在1994年就宣布要增加PM2.5的指標。1994—1996年間,開了多次研討會,在1996年底發布了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期間共接了1.4萬個電話,收到4000封電子郵件、5萬份書面或口頭意見,而且多次通過聽證會、會議、電視節目征求意見。經過這番意見征求,終于在1997年9月16日發布了PM2.5的標準。但在那時,尚未展開全國的PM2.5監測,直到1999年各州才陸續開始,2000年PM2.5監測才實現常規化。澳大利亞在2001年開始考慮,并在2003年制定了PM2.5的非強制標準,并且至今仍未推出強制標準,這期間一直在做大量的監測和基礎研究工作。 中國PM2.5標準實施的最后期限擬為2016年,“實施”的含義應該是指開展常規檢測并公布結果。考慮到中國的國情,我國延后幾年“實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再來看熱議的PM2.5標準。自從美國于1997年率先制定PM2.5的空氣質量標準以來,許多國家都陸續跟進將PM2.5納入監測指標。按理說,制定標準所依據的科學研究結果相同,各國的標準理應一樣。然而,標準的制定還需考慮各國的污染現狀和經濟發展水平,在一個空氣污染嚴重的發展中國家制定極為嚴格的空氣質量標準只能成為一個華麗的擺設。根據美國癌癥協會和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世界衛生組織于2005年制定了PM2.5的準則值。世衛組織同時還設立了三個過渡期目標值,為目前無法一步到位的地區提供了階段性目標,其中目標—1的標準最為寬松,目標—3最嚴格。標準的寬嚴程度基本反映了各國的空氣質量情況,空氣質量越好的國家就越有能力制定和實施更為嚴格的標準。中國的PM2.5標準擬于2016年生效,雖然比美國落后了一二十年,但和歐盟的2015年生效相比,也不算太晚。 其實,更重要的約束力,并不是PM2.5的標準值或執行時間,而是來自每一個公民的自覺行動。我們監測、關注PM2.5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如果沒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那么熱議、監測PM2.5又有何意義?PM2.5的主要來源還是人為排放——汽車排放的尾氣、工廠散發出的揮發性的氮氧化物、燃燒石油產品的廢氣,這些都是PM2.5的主要來源之一。環境污染問題是一個涉及多方的復雜問題,政府的監管、企業的自覺甚至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都是不能忽略的因素。空氣和環境問題是一個全民問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從現在就行動起來,減少開車出行,減少吸煙,減少焚燒垃圾的話,在一片藍天下自由地呼吸清新空氣將不會是奢望。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