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揄拍100视频-国内老熟妇对白XXXXHD-免费看又黄又无码的网站-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設為首頁 | 添加到收藏夾
注冊會員 | 忘記密碼 | 退出
國際節能環保網
關鍵字:
政策法規|廢氣治理|噪聲控制|環境監測|固廢治理|清洗與清理|環保前沿|環保技術|土壤修復|綠色建筑
化工|水處理|環保設備|國際視野|企業動態|技術專題|人物訪談|推薦案例|
>>首頁 >> 商業資訊 >> 環境監測資訊 >> 查看資訊信息
訂閱社區雜志
【環境】湖南13%土地遭重金屬污染 湘江鎘超標達1800倍
(時間:2012-12-3 10:29:56)
  古人贊湘江“秀木茂盛,江澄如練”,毛主席留下“漫江碧透,魚翔淺底”的詩詞。然而,這樣美好的場景現在只能到詩句中去尋找。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悲哀,而這也正是5年前湖南長株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設立的大背景。5年過去了,湖南在進行“兩型社會”探索中,雖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卻仍面臨治理巨額資金重壓地方,污染治理與地方經濟發展矛盾等重重困局。改革已到深水區,下一步如何改,不僅對于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中國下一步的經濟發展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近日指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要當好改革實驗的“偵察兵”“先遣隊”,為改革攻堅提供新鮮經驗和實踐標桿。我們希望,通過對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解剖,為中國改革方向提供有關借鑒。
  11月27日上午,湖南株洲市清水塘霞灣港排污口,冒著濃烈化學藥品臭味的污水沖入湘江。岸邊的霞灣港工業園區,冒著白煙的煙囪林立,天空堆著灰蒙蒙的白云,陽光顯得有些模糊。
  被稱為“東方萊茵河”的湘江還在飽受重金屬污染之痛。
  以湘江(株洲)霞灣港段為例,排污口下游底泥的鎘、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標1800倍、52倍。而湘江流域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土地更是面積巨大。官方數據顯示,湖南全省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達28000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13%。
  在全面啟動第二階段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之后,湖南的兩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觸碰到更多的“地雷”。
  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湖南試圖以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作為突破口,但治理的難度及數以千億計的巨大資金壓力令長沙、株洲及湘潭各地舉步維艱。
  13%土地遭重金屬污染
  11月27日上午,《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株洲市清水塘霞灣港排污口不遠處的老霞灣港河床看到,多輛挖掘機正在作業,一車車受重金屬污染的底泥被運到岸邊的治理場地。北京高能時代、廣西博世科等環境治理企業已進駐到工業園區。治污場地外墻的項目牌顯示,需要治理的清水塘霞灣港底泥量為50080立方米,治理時間為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
  治理場地隔壁的“株洲華瑞”的設備已被拆解,在當地環保部門的要求下,這家原本為株洲市冶煉集團(株冶集團,600961.SH)處理廢渣的企業重新搬回到株冶集團內部。而其他處理廢渣的企業則被關停,還包括多家中小化工企業。
  “宏基鋅業”是其中一家被關停的企業,這家企業的產品為氧化鋅、硫酸鋅等。工廠內部,各種設備被酸性物質腐蝕得銹跡斑斑,印有骷髏圖案的警示牌及藥桶隨處可見,但未見到處理廢渣及污水的設施。
  在關停之前,這些企業含有重金屬及酸性物質的污水直接排到霞灣港,流入湘江。當地一企業主說,在清水塘污水處理廠建好之前,包括一些大企業在內,也照樣向湘江源源不斷地排放污水。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由于長期受有色金屬冶煉廠和化工廠的污染影響,在新霞灣排污口下游形成了一個明顯的高濃度鎘和高濃度鉛污染帶。其底泥含鎘量最高值達359.8克/千克,是《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一級標準限定值的1800倍,底泥含鉛量最高值達1827.6克/千克,超標52倍。
  更讓人驚心的是,霞灣港只是湘江流域諸多重點排污口的一個,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陽水口山等區域是重點排污點,這些地方化工、冶煉、采礦企業密布,湘江遭災“礦毒”污染有上百年歷史。
  1981年~2000年湘江的水質監測數據表明,湘江總體水質自上世紀90年代呈惡化趨勢,主要污染源為工業污染和生活廢水污染,工業污染中重金屬污染明顯,株洲、湘潭和長沙河段污染最為嚴重。
  “十五”規劃實施以來,湖南的汞、鎘、鉻、鉛排放量位居全國首位;砷(砒霜)名列甘肅之后居第二位;二氧化硫和化學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國前列。在湘江枯水期的5個月,“長株潭”河段鎘濃度嚴重超標。
  統計數據顯示,湖南全省受到“礦毒”及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達28000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13%。湖南14個市、州中,有8個處在湘江流域,超過4000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湘江因此成為全國受污染最嚴重的河流。“湘江之死”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拯救母親河”的呼聲也喊了多年。
  湖南大學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羅勝聯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湘江霞灣港底泥淺處有2米,深處超過4米。另外,就算將這5萬立方米挖出來,如果找不到地方填埋,今后還將造成二次污染。
  實際上,包括株洲霞灣港底泥治理、湘潭竹埠港企業搬遷等項目在內,湖南已逐步實施《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下稱《方案》),這一《方案》在2011年3月獲得國務院批復。
  這一《方案》提出了民生應急保障、工業污染源控制、歷史遺留污染治理三大重點任務,具體的指標是“經過治理,鉛、汞、鎘、鉻、砷等重金屬排放總量要在2008年的基礎上削減70%左右。”
  不過,無論是工業污染源控制還是歷史遺留污染治理,湖南各地推進的速度都極為緩慢。
  霞灣港底泥治理場地的項目牌顯示,此項目于2011年11月啟動,原計劃于2012年4月份結束,預算的費用達2億元。但到現在,治理場地的底泥堆積如山,設備還在噴漆。
  數千億治理費用重壓地方
  按照前述《方案》要求,要想治理湘江重金屬污染,先要污制污染源,再對歷史遺留的污染進行整治。
  因此,當地政府在動員重點污染區內企業進行搬遷,或是直接關停。而這一項工作同樣遇到較大阻力。比如湘潭岳塘區竹埠港是老化工基地,當地政府計劃將這一區域內的26家企業全部搬離,但現實的狀況是“基本搬不動”。
  “我有100多畝土地,還有這么多廠房和設備,政府怎么補?”湘潭市正潭有色金屬公司負責人傅正潭說,這些都合法的私有財產,政府不能說拆就拆,說搬就搬得走。
  當地另一家化工企業主說,搬遷一家企業需要解決三個問題,每一步都需要大量資金。首先是搬到哪兒去的問題,搬到哪里都會產生新的污染,防污需要額外的投入;再就是怎么搬的問題,搬一部分還是全部搬,企業搬遷補償及誤工、誤時怎么算,政府給多少錢;最后企業再建設及生態修復、改造費用,怎么投?
  這位企業負責人說,竹埠港搬遷也要花費幾百億元。“就我一家企業,怎么算都需要七八億元,”還有費用更高的企業,比如“湘潭電化”。這些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很難按照湘潭市設置“到2013年底以前”的時間表搬完。
  而湘潭電化集團(控股湘潭電化,002125.SZ)辦公室負責人謝軍恒向記者證實,公司搬遷的費用高達18億元,這并不包括新廠投建、現有場地改造成物流園的費用。
  匯集到株洲市“兩型辦”的數據顯示,在清水塘區域,聚集了180多家類似的冶煉、化工企業。株洲需要關停、搬遷的企業多達175家,需要補償資金25億元。
  此外,株洲全市產業轉型升級工程的總費用高達432億元,而該市2011年的地方財政收入剛破百億元,難以承受“污染治理”費用之重。
  當地一家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自去年底拆解設備后,政府答應補償的100萬元還不見蹤影。
  事實上,治理費用問題已在前述《方案》中作了安排:規劃項目為927個,總投資595億元,規劃期限為2011年~2015年,展望至2020年,力求通過5~10年時間,基本解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重大問題,“成為全國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典范”。
  不過,到今年6月底湖南下發上述《方案》的《工作方案》(2012~2015)時,設定的鉛、鎘等重金屬排放目標任務下調為“在2008年的基礎上削減50%”,規劃項目降為856個,總投資降至505億元。
  根據上述《工作方案》,湖南在資金投入方面進行了分解。政府投入為主的項目共225個、298億元,企業投入為主的項目共631個、207億元。
  資金籌借的途徑是,“爭取國家支持131億元,省級投入97億元,各市縣政府投入105億元,企業自籌165億元。”除政府解決部分資金外,企業成為治污項目投入的主體。
  為緩解污染治理及產業升級的資金壓力,株洲、湘潭等地相繼成立“兩型社會產業投資管理公司”,負責資金籌措等工作。比如,湘潭市兩型社會產業投資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總額為100億元。
  即便是分解任務或是“融資”,湖南各地亦很難按“目標任務”實施。比如,株洲自去年底啟動了霞灣港底泥治理及工廠搬遷、關停等工作,但這些工作進展速度極為緩慢。補償方案沒有落實的情況下,湘潭竹埠港的企業也在觀望之中。
  株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環保部門官員說,現在實施的重金屬污染的治理還只是“污染控制”這一層面,真正的后期治理需要更大的投入,沒有3000億元、5000億元很難做好。
  “兩型社會”建設遭遇GDP困局
  為解治污資金之困,湖南省已要求各級政府多渠道投入資金,包括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依據現有政府融資平臺發行債券及出讓土地等方式。
  有知情者說,對于當地政府來說,污染治理的資金壓力還是可以想辦法逐步落實,還可以面對,難以面對的是GDP增長的壓力。
  以湘潭岳塘區為例,2011年,竹埠港工業區年產值為44.35億元,完成稅收1.64億元,安排就業5000多人。而2011年岳塘區地方財政收入為3.5億元,竹埠港工業區貢獻了近一半。“搬走了竹埠港,就是砍下了岳塘區半截身子,”湘潭市岳塘區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說。
  事實上,長株潭等地政府除了需要忍受“砍下半截身子”的失血之痛外,還需要不斷地抽血到后期的“生態保護”工作之中,并要面對“綠色GDP”的考驗。
  據了解,湖南還在加強推進排污權交易、生態補償、綠色GDP評價體系等政策落地,試圖緩解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這也是湖南省“兩型社會”建設第二階段要實施的十大重工程中的組成部分。
  據了解,2007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一道,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湖南省長株潭兩型辦主任徐湘平稱,第一階段共制定出臺了70多個政策性文件和法規,覆蓋財政扶持、產業引導、生態環保等方面,為試驗區改革建設提供了保障。
  湖南省長株潭兩型辦有關負責人稱,湖南的“兩型”建設已到了縱深階段,現在需要更強力的措施推進。
  “綠色GDP”只是這些措施中的一部分。湖南省統計局透露的最新消息顯示,“湖南省已完成了《綠色GDP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和以往的GDP評價體系不同,綠色GDP評價指標體系新增了資源消耗和環境生態兩個方面。
  “‘綠色GDP評價指標體系’將于明年在長株潭地區推行。”湖南省統計局副局長李紹文稱。經濟發展、資源消耗、環境和生態分別在綠色GDP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占有權重是40%、30%和30%,更多地考慮了經濟環境資源的協調情況。
  湖南省“兩型辦”副主任、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陳曉紅說,“長株潭”的探索和實踐,為中國城市群打開了一扇“兩型發展”之門。比如,目前已關停污染企業1017家,重金屬削減率達50%以上,二氧化硫減排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任務,帶動湖南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4%。
  不過,在湘潭市一位主要官員看來,目前國內環境產權制度還不夠明晰,環境經濟政策體系不太完善,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剛起步,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湖南“兩型社會”建設還有更重要更艱難的工作要做: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市場體系和政策支撐體系。
  記者觀察
  尋找“美麗中國”的改革突破口
  在湘江,“喝上干凈水,呼吸新鮮空氣”這一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如今竟成為湖南省委書記周強要努力為人民群眾爭取的“福利”。
  湖南據此在5年來以湘江、洞庭湖的保護和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兩型社會”建設,而湖南的困局也并非湖南個案,實乃各地在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普遍問題。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生態文明”也即是希望中國下一步能真正解決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共處的問題。事實是,5年前,中央就批復湖南、湖北“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湖南的實踐也正是中央需要的“鮮活經驗”。
  在11月21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座談會上,湖南省的代表向與會者介紹了湖南“兩型社會”建設的情況,其成功經驗也為大家所關注。主持會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還詳細詢問了階梯電價、水價的累進率及企業負擔等問題。
  湖南省在總結前一階段的工作時認為,他們在節能減排、生態保護、新型工業化及“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長極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就。第一階段的試點工作已在去年底完成,從今年起到2015年,試驗區將縱深推進第二輪改革,并在初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等方面制定了改革目標。
  排污權交易、生態補償、“綠色GDP”等政策的試行正是湖南為推動新一輪改革而實施的“重要工程”。比如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為保護環境,湘潭、株洲及長沙等地先后關停了一批污染較嚴重的中小化工、冶煉企業,亦進行循環經濟試驗及湘江重金屬污染治理。
  湖南省長株潭兩型辦副主任、中南大學教授陳曉紅說,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正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湖南省副省長陳肇雄說,目前,湖南“兩型社會”建設已經進入縱深推進的新階段,改革的形勢更加緊迫,要堅持以綜合配套改革為突破口,努力實現“兩型社會”建設與經濟社會融合互動發展,走出一條綜合試驗、統籌推進的新路子。
  例如,把建設“兩型社會”作為生態文明的突破口,突出生態資源保護、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及節能減排工作;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工作力度,堅決關閉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嚴重排污設施和落后生產工藝設備;重點抓好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
  陳曉紅認為,當前,“兩型社會”改革建設進入縱深推進階段,湖南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率先建成“兩型社會”,還需要做好“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綠色GDP考核指標體系”等重點工作。
  比如,在繼續推進產業準入、退出、生態補償、綠色出行等十項改革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兩型社會”建設中的突出問題,重點在湘江排污口關閉、生活污水污泥處理、垃圾分類處置、排污權和碳交易機制改革、“兩型”小城鎮建設、綠色低碳消費改革等方面爭取實現突破。
  湖南的研究者認為,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試點的實踐表明,“兩型社會”建設正是生態文明的突破口,而生態文明又將成為全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突破口。

關閉窗口打印該頁
推薦圖片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熱點文章
中國發改委 中國環境保護協會 中國節能協會 中國環境保護部 中國鋼鐵協會 國際節能環保協會 LED環球在線 中國太陽能光伏網
中國新能源網 中國能源網 中國照明網 慧聰網能源 世界風力發電網 中國節能住宅網 中國鍋爐網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
中國LED照明網 環境生態網 中國煤炭資源網 節能環保產業聯盟 中國家電網 中國風機網 鍋爐信息網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燕趙環保網 北極星電力網 全球閥門網 中國沼氣網自動化在線 中國化工器材網 世紀環保網 中國凈化設備網
太陽能產業資訊 上海環保協會 中國環保機械網中國能源信息網 環保中國 廣東環保產業網 中關村環保 環保設備網
中國風能網 綠色科技網 中國儀器儀表網 中國涂料采購網 AAB亞盟環保 中國環保英才網 固廢英才網 格潤清潔能源網
裝修污染治理 光觸媒 除甲醛 低碳網
關于我們 | 會員服務 | 廣告服務 | 網站聲明 |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網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見反饋
網站服務熱線:010-56126957 媒體合作:010-56350733 北京中興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gjjnhb#gjjnhb.com(#改為@)
經營性網站許可證京ICP080572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京ICP備0900751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15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