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氣候暖干化致濕地減少 云南生態系統遭“烤驗” |
(時間:2013-3-6 8:54:51) |
連續干旱迭加影響,部分河流徑流量大量減少甚至斷流,庫塘蓄水嚴重不足,部分邊緣山區、半山區集鎮和農村居民用水矛盾十分突出……2013年初春,,持續高溫籠罩下的云南再度面臨連續4年反季節性的旱情“烤驗”。 國土面積占全國的4%,卻擁有全國63%的高等植物、59%的脊椎動物……大自然的慷慨賜予,是云南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財富。但云南同時又是生態脆弱地區,自2009年8月以來,由于降水持續偏少,我省大部分地區連續遭受了罕見的干旱,也導致區域生態系統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異龍湖這個高原湖泊已然了無煙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景象 “以前這個湖有很多魚,還有鴨子啊什么的,我們小時候就去拿它們的蛋。”網友“局部”指著龜裂裸露的湖床,感嘆地說。 異龍湖,云南八大高原湖泊之一,石屏縣的一顆明珠,石屏人民的母親湖。過去它水源豐沛,盛夏期間,萬畝荷塘沿著湖水以西蔓延開來。 一場大旱,將昔日煙波浩渺的美麗異龍湖,變成了一個淤泥場。如今,干涸開裂的湖床上布滿裂紋,大的能有手掌寬,表層往下的土是濕的,踩上去還有些松軟,一些過去用來搭載游客的小木舟荒廢已久,倒扣過來,成為供人通行低洼路段的“木橋”。 濕地銳減、生態受威脅、生產生活用水受困……異龍湖的生態危機僅僅是嚴重干旱氣象引發生態危機的一個縮影。 極端干旱氣象對云南省區域內主要生態功能有哪些現實和潛在的影響?連續4年的干旱疊加,對生物多樣性以又有何種影響?……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以解讀大旱背后的生態之殤。 導致生物多樣性受損 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博士生導師段昌群教授表示,干旱會導致承載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條件受到嚴重影響,因水是生命之源,水分的虧缺勢必影響植物、動物,進而影響區域生物多樣性,使得敏感地帶的生態系統結構簡單化,植物群落生產力下降,生態功能降低。并且,連續的干旱或持久的干旱會使得這種表現更加突出。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在我省版納、文山等地已顯現。氣候惡化會使地表水分枯竭進而加劇部分地帶出現荒漠化、石漠化,從而使物種的有效生境及其種群數量減少。氣候變化甚至會造成特殊地帶某些敏感物種滅絕。 “嚴重的旱情會導致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衰退、遺傳多樣性降低,增加了物種的滅絕風險。這種情形往往具有很強的滯后效應,一旦出現很難在短期內恢復生態功能。”對此,段昌群教授深表擔憂。 三年持續干旱:九湖之痛 段昌群介紹,持續的干旱使得地下水、河川徑流量呈減少趨勢。湖泊嚴重缺水,嚴重影響水環境,進而影響水生態。水生態變化,將影響湖泊和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 來自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綜合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2012年的報告顯示,由于2009年以來的持續干旱,對我省的社會經濟發展及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較大不利影響,同時也對我省的九大高原湖泊水量、水質及湖泊生態系統等方面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連續干旱對湖濱濕地造成了不利影響。湖濱天然濕地水位下降,歷經幾年的影響會造成濕地物種構成改變,濕地生態功能退化;人工濕地系統補水更加困難,影響濕地生態健康,造成濕地堵塞效應,降低濕地截污減污的能力。 連續干旱引起各湖水位普遍下降,對湖內動植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魚類棲息產卵區的面積受壓縮,魚類產卵量減少,影響魚類生長;湖周濕地和灘涂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涸,干涸湖濱區的水草、荷花等挺水、漂浮、沉水植物干枯死亡,間接影響了當地鳥類的棲息。 對湖泊水生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長期持續性的低水位會減少湖泊水面積和湖濱帶的面積,使得水溫和鹽度上升,富營養化更易于發生,同時,陸生生態系統內移,沉水和挺水植物的分布向湖心方向擴展,無脊椎和魚類等的棲息地范圍減小,高等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減小,最終導致湖泊水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生產力降低,損害水生生態系統質量,為高原湖泊的生態恢復與污染防治帶來了新挑戰。 干旱導致濕地消退 國內外研究成果顯示,氣候是控制濕地消長的最根本的動力因素,氣候變化對濕地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濕地生產力、水文過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濕地動植物以及濕地生態功能具有重要影響。同時,濕地消長也會改變濕地生態系統,進而加快氣候變化的速度。 “氣候的暖干化,加之對水資源、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越演越烈,已導致濕地的大面積消退。”段昌群教授介紹,氣候日趨干旱化對生物資源及生態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促使生態逆向演替,導致濕地減少,草地退化,水資源減少,植物群落結構退化,生物多樣性遭破壞。此外,嚴重的旱情使得農業基礎性投入成本明顯增加,將直接影響受旱地區保護對象面積。 云南省林業科學院院長、國家高原濕地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楊宇明博士表示,極端干旱氣象對水生生態、濕地生態系統影響巨大,致使水生生物生境受到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安全遭到嚴重威脅,同時也加劇了地區石漠化程度。 生態修復:“人工給自然創造條件” 生態系統退化有些是自然性因素導致的,然而,人類的生產生活加劇了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卻是不爭的事實。 近代發生的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大多是人類過分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的。人們在山地大面積砍伐森林,在草原上過度放牧,在干旱區過分利用地下水、過度開發綠洲,在沿海圍海造田等,造成了以森林、草原、荒漠、濕地為主的生態系統出現嚴重退化。 在段昌群教授看來,生態退化的原因主要除了自然環境本身抵抗沖擊能力畢竟有限外,人類的資源利用不合理、資源利用過度更是當代社會的關鍵成因。 對于這些問題,段昌群教授表示,“我們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必須從源頭上制止生態系統退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這一段重要表述中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將自然恢復和人工輔助恢復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段昌群教授建議,在進行生態恢復時,政策制定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規律,“適應自然”,“人工給自然創造條件”。只有這樣,才可以盡快恢復植被,改善生態功能。 【記者微評】 “人類屬于大地,但大地不屬于人類。世界上的萬物都是聯系著的,就像血液把我們的身體各部分聯系在一起一樣。生命之網絡非人類所編織,人類只不過是這個網絡中的一根線,一個結。但人類所做的這一切,最終會影響到這個網絡,也會影響到人類本身。”印地安酋長西雅圖的話,道出了人與萬物息息相關的聯系。
|
|
|
|
推薦圖片 |
 | 【環保】環境保護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簽署合 |
7月16日,環境保護部與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山西太原簽署《共同推進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合作協議》,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山西省省長王君分別在協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