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人教會了人類很多東西,他們給出了擁擠地球應對海平面上升的最佳對策。對于他們來說,人類的未來就是他們的現在。 達卡是孟加拉國的首都,約有1500萬人,這里極度擁擠,每個公園及人行道都被流浪漢所占。在清晨的迷霧中漫步,仿佛一堂跨越地鋪和熟睡孩子的障礙課。在首都郊外的農村,大片沖積平原被洪水淹沒,就像一排挨著一排人的停車場。

島上居民使用水葫蘆創建水上菜園子。

一群孩子全年在流動水上學校上課。
我們不該驚訝。畢竟,孟加拉國面積14.76萬平方公里,人口卻有1.64億,是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這個國家85%的地區為低平的沖積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米。 長期以來,孟加拉國被視為發展中國家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的一個實驗室。孟加拉國戰勝了一次又一次危機,其抗擊災害的能力讓懷疑論者啞口無言。 戰爭游戲:“氣候難民”何處為家 想象一下孟加拉國在2050年會怎樣吧,屆時,其人口可能會達到2.2億,好端端的大塊陸地可能永久被淹沒。這種情景基于兩個同時出現的情況:未來幾十年仍然會增加幾百萬人;到2100年,氣候變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幾英尺。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全世界將會有2.5億人成為“氣候難民”,多數來自貧困、地勢低洼的國家。 “從全球來看,這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孟加拉國和平與安全研究所所長穆尼魯扎曼退役少將說:“到2050年,幾百萬移民吞噬的不僅是有限的土地和資源,而且還有政府、公共機構和邊界。”穆尼魯扎曼引用了由美國防大學最近研發的一款戰爭游戲,該游戲預測大規模孟加拉移民可能導致南亞出現地緣政治混亂。數百萬難民會逃往鄰國印度,導致疾病、宗教沖突、食物和淡水長期短缺,以及印巴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 這樣的災難,即使是虛構,也極其符合孟加拉國飽受危機的故事走向。自1971年獨立以來,該國經歷了戰爭、饑荒、疾病、颶風、大洪水、軍事政變、政治暗殺、貧窮等天災人禍,一些人士甚至給孟加拉國貼上了“世界上最不可救藥國度”的標簽。然而,孟加拉人倒是習以為常。事實上,過去經歷的災難帶來的是強大的希望。 “淤泥居民”:家庭行李箱就放在床邊 不管你信不信,孟加拉國還是成功控制人口的典范。孟加拉國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實施基層計劃生育計劃,生育率從1977年的6.6%下降到現在的2.4%,這對孟加拉國而言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通過與幾十個非政府組織的合作,孟加拉國在婦女教育和為婦女提供就業機會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女性就業率自1995年以來增加了一倍。孟加拉國已實現了一個重要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嬰兒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從1990年的10%下降至2008年的4.3%,是低收入國家改善率最高的。 在達卡,這些成就因為出現的極度貧困、難民涌入和為難民安置住所等問題而相形見絀。孟加拉國農村發展委員會氣候變化與災害管理項目負責人卡比爾稱“我們的首要目標是避免向達卡移民,幫助他們適應并找到對付災害的新途徑。” 卡里魯拉已經記不清搬了多少次家了。“30次?40次?”其實,他每年都要搬一次家,今年都60多歲了。 卡里魯拉說住在“淤泥島”上有很多竅門。建房子分成幾部分,可在幾個小時內拆除、搬遷并重新組裝。房子的地基至少1.8米高。外墻和屋頂用金屬波紋板。家庭行李箱放在床邊,祖傳的在新島定居的文件始終帶在身邊,一旦情況緊急馬上拎著就走。他真正的秘密是不用想太多。“我們一直生活在壓力下,真的沒必要擔心,唯一選擇就是不停地搬家。” 學會適應種莊稼、蓋房及養家的“淤泥島”新生活,就像贏得了奧運會金牌。“淤泥居民”可能是地球上最堅韌的人。即使在最好的時候,生活也不穩定。其實,孟加拉國就沒有過什么“好時候”。 雙重考驗:人口過密和氣候變化 其實,孟加拉國時刻都在適應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而且所有能想到的低科技含量的適應方法都實驗過。有工業化國家政府的支持,由許多國際非政府組織實施,這些創新方法在孟加拉國卓有成效,也多虧孟加拉人極好的適應能力。在本世紀結束之前,整個世界都應抓緊時間學習孟加拉國這一成功案例。 目前,世界有三分之一多人口生活在距海岸線100公里以內。在未來幾十年,隨著海平面上升,氣候專家預測,世界上很多大城市包括邁阿密和紐約在內,將越來越容易受到海水泛濫的威脅。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受威脅最大的136個港口城市都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從全球看,到2070年,兩個受極端氣候影響且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都在孟加拉國:達卡和吉大港,庫爾納緊隨其后。多虧河流沉積物抬高了沿海土地,三角洲地區某些港口會抵消部分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其他地區將可能被淹沒。 但孟加拉國要想預覽未來海平面上升后的場景不必等上幾十年,因孟加拉灣所處的位置,他們已經面臨著人口過密和氣候變化的雙重考驗。他們已經親歷了海平面上升,其沿海含水層受到鹽堿侵蝕,河水泛濫更具破壞性,颶風強度日益加大,這些變化都與全球氣候的破壞有關。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為躲避北部洪水和南部颶風逃難到達卡,許多人不得不在人口密集的考瑞爾貧民區艱難度日。達卡已經有幾十萬這樣的“氣候移民”,根本無力接納新的移民了。 然而,正是由于面臨這么多問題,長期以來,孟加拉國才被視為發展中國家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創新解決方案的一個實驗室。孟加拉國戰勝了一次又一次危機,其抗擊災害的能力讓懷疑論者啞口無言。 達卡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非營利組織孟加拉國農村發展委員會(BRAC)的大本營,該組織已經成為一大批野外員工提供基本衛生保健和其他服務的典范。 生存之道: 做適應氣候的大師 正因為該國的地理位置很容易發生洪水和颶風,孟加拉國已經在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方面拔得頭籌。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開發更多的耐鹽大米,建設堤壩以防止海水淹沒低洼的農田。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該國的水稻產量實際上已經翻了一番。同樣,頻繁的颶風促使其建起颶風避難所以及自然災害的早期預警系統。最近,各種非政府組織成立了水上流動學校、醫院和圖書館以確保雨季時的正常運轉。 “讓我來告訴你孟加拉國是怎樣做的,”非政府組織“烏塔蘭”的政策分析師、37歲的扎基爾基布里亞政治學家說,“我們可能很窮,組織混亂,但我們不是受害者。當遇到困難時,孟加拉人會一如既往地找到一種生存之道。我們是‘適應氣候變化’的大師。” 但有時候,應對措施也有適得其反的時候。在孟加拉國南部,村莊和農田都被排水網保護著,不受河水泛濫的威脅。這個排水網是在荷蘭工程師的幫助下,政府于20世紀60年代修建的。有時洪水會越過堤壩淹沒農田,即便是洪水退去,水還是困在田里。地只要澇上一次就會荒多年。 幾十年過去了,薩德基拉區慘不忍睹,很多地區都是水澇地,很多農民因此而失業。當地社區用鐵锨、鐵鏟,在岸堤上偷偷鑿出18米的決口,浸泡3年之久的大農田終于排了水。他們做的一切跟早期的孟加拉國農民一樣,那時,他們定期在岸堤上鑿口子,讓水進入農田,沉淀物提升了地平面。有趣的事發生了。這一地區,因為獲得了大量的沉淀物,地平面提升了1.5-1.8米。河道相對變深,漁民開始捕魚。最后,政府研究小組實地考察,被告知所有其他地區也是用這種方法管理的。村民們免受責罰,被冠以“英雄”稱號。現在,這片地區到處是稻田。 “河流是這個地區的生命線,我們的祖先就知道,”吉博利雅走在一條堤壩上說,“將土地與外界打通,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彌補了海平面上升造成的損失。它保留了生計并且我們可以種植各種適合的作物。這樣,幾千名農民和漁夫可以繼續在這里生活,更不用遷居達卡了。” 然而,任何適應措施都只是權宜之計。 “災難杠桿”: 求援是國家戰略 目前,已經有數百萬孟加拉人在國外工作,無論是在西方國家如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還是在印度。幾十年來,還有幾百萬人因社會動蕩和沖突而出走異鄉。如今,印度似乎決心要關閉其與孟加拉國交界的邊境,在4000多公里長的邊境線豎起安全籬笆,以防備可預期的大規模移民。 但是,如果千萬“氣候難民”越界進入印度,“那些亂開槍的印度邊防軍會很快用光子彈的。”米尼魯扎曼少將說。他認為,不只是印度,發達國家也應放寬“氣候難民”政策。目前孟加拉國年輕人都在為未來尋找退路。 目前,政府似乎更熱衷于將適應氣候當作其國家發展戰略的第一要務。這意味著利用環境災難的杠桿說服工業化國家提供更多的援助。 大海淹沒南部海岸土地是遲早的事。他們很可能會適應,直到最后;然后,當事情變得不可能,再多適應一點。這是一種國民心態,一種孟加拉人所獨有的強烈的求生本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