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北京市垃圾分類推行“以獎代補” |
(時間:2011/8/24 9:54:03) |
2011年年初,市政府公布了為群眾擬辦的30件重要實事,為關注實事最新進展,城市服務管理廣播推出了“實事”系列節目。昨天,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固廢處張雪在做客《城市零距離》時透露,今年第25件實事是在1200個居民小區開展垃圾分類達標工作,如今任務已完成一半。 為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垃圾處理工作,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在去年600個小區實現垃圾分類的基礎上,今年本市將在城鎮地區新增1200個居住小區和1200個行政村推進垃圾分類達標試點工作。 從資金投入情況來看,今年本市首次推出了“以獎代補”資金。張雪透露,今后,垃圾分類獎金將發放給小區物業,而不是直接給個人。這主要是為了調動物業管理部門的積極性,使他們能更盡職地從日常維護和管理等方面,幫助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前期主要是政府投入的資金比較多,后期我們會逐漸探索與物業管理部門和社會環保組織合作,不會是純政府投入。” 今年以來,市財政、市市政市容委投入4億元,作為垃圾分類“以獎代補”的資金。目前,按照分類收集、分類運輸進行核算,每戶垃圾分類達標需要投入400元“成本”,主要用于垃圾分類體系中的設備、車輛、設施、垃圾指導員和分揀員等所需管理費用。 作為垃圾分類實事的試點大戶之一,朝陽區今年的任務是讓330個小區達到垃圾分類標準,數量占到了全市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該區市政市容委主任助理韓軍透露,截至目前,這330個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已全部展開,前期配套的各種物資等保障也已到位。此外,該區還率先對垃圾樓實施改造。到目前為止,330個小區涉及到的50座垃圾樓已全部完成改造。 本市是從2000年起開始嘗試垃圾分類的,2009年,市政府在600個居民小區和30%的黨政機關共同試點垃圾分類處理,制訂了專門的達標基準,在社區免費發放垃圾分類收集容器和垃圾袋,還增設了志愿者在市民中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而今年為群眾擬辦的30件實事之一,就是推進1200個社區垃圾分類達標。未來一段時間,政府部門將繼續向試點小區免費發放分類垃圾桶等設施,并確保分類后的垃圾能分類運輸、處理,真正實現垃圾減量。 根據近日公布的最新版家用分類垃圾桶、垃圾袋通用技術標準,家用分類垃圾桶應包括桶蓋、蓋開閉機構、桶身,桶內可套用垃圾分類收集袋。垃圾桶材料為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并鼓勵使用再生材料;統一了分類垃圾桶的顏色,其中廚余垃圾桶為綠色,其它垃圾桶為灰色。在分類標識方面,除貼有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的標識外,還增加畫有各種可投入垃圾的“傻瓜圖標”,方便居民按類投放。例如廚余垃圾桶在大標識外,還將增加菜幫菜葉、剩菜剩飯、瓜果皮核、廢棄食物等小圖標;其它垃圾桶將增加食品袋(盒)、保鮮膜(袋)、廢棄紙巾、廢棄瓶罐等小圖標。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