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科技助北京突破垃圾重圍 |
(時間:2011/12/8 10:57:56) |
這是北京北六環外的一塊空曠荒地。 成百上千個垃圾堆在此密布,有的堆積如山,有的散亂成片,有的還在流淌冒熱氣的湯,有的則已經干癟。 記者在距此3公里處,即聞到了刺鼻的臭味。 民間環保人士王久良把北京周圍的垃圾點標注在地圖上,正好形成一個濃厚的圈帶,他稱此為“垃圾圍城”。 是被垃圾湮沒,還是突圍? 日前,2011年福特汽車第十二屆環保獎公布,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等多家民間環保組織獲獎,他們從家庭垃圾入手,通過建立垃圾智能回收終端、用蚯蚓處理垃圾等方式,不僅有效減少了垃圾量,而且部分實現了“從垃圾到資源再利用”的夢想。 建立智能回收終端 “垃圾減量、垃圾智能回收終端、零廢棄會員卡……”談起家庭垃圾的處理方式,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家庭垃圾處理”項目負責人李軍玲很興奮。 在她眼中,垃圾是“閉著眼睛扔出去收不回錢的東西”,通常所說的可回收垃圾并不能算是垃圾,而垃圾減量正是針對這些物質。 “如無菌軟包裝、塑料包裝等,”李軍玲說,“我們將這些廢棄包裝回收交給企業,可作為新的生產資料,實現垃圾到資源的再利用。” 為了推動此項活動,他們在北京市東四街道的八個社區建立了垃圾智能回收終端,包括一臺計算機、回收軟件和每戶居民手中的零廢棄會員卡(即IC卡)。 他們號召居民把家里的廢棄包裝分類整理,聯系企業定時上門回收,并根據廢棄物的多少和質量回饋居民一定資金。 垃圾智能回收終端顯示,東四街道從去年12月至現在,垃圾減量食品塑料外包1100公斤,無菌軟包裝345公斤,廢舊熒光燈管260支。 李軍玲建議智能回收終端向整個城市推廣。“政府設立一個大型終端,每個社區設立小型終端,打開終端即可清晰看到每戶每月減量多少。”她說,“中國一直在呼吁實行家庭垃圾收費,拿什么來實行,就得靠數據,靠這樣的系統。” 養殖蚯蚓處理垃圾 李軍玲們的另一個項目是從蚯蚓入手。 蚯蚓對于大多數北京市民都不陌生,但主動養蚯蚓處理垃圾卻是新鮮事。蚯蚓處理垃圾在國外非常普及,在國內卻很少。北京地球環境教育中心是國內蚯蚓成功入戶第一家。 目前,北京東四街道已經有40戶居民參與了蚯蚓養殖,平均每戶養殖1公斤,至今已經處理爛菜葉、瓜果皮殼等有機垃圾800多公斤。李軍玲介紹,夏天溫度比較高時,一天一夜,1公斤蚯蚓可吃掉1公斤廚余垃圾。 養殖蚯蚓是一個技術活,需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目前他們使用最“土”的辦法去判斷濕度:抓一把箱子里的泥土握起來,不往下滴水就說明濕度合適;如果土壤發干,就要及時噴水。 李軍玲們的成功離不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孫振鈞的技術指導和支持,孫振鈞的博士、碩士經常入戶指導,給居民講解、培訓。 孫振鈞是中國最懂蚯蚓養殖的專家之一,媒體稱之為亞洲蚯蚓養殖第一人。孫振鈞課題組正在研究適宜家庭養殖蚯蚓的“寶箱”,可以自動調節溫度和濕度,一旦“寶箱”出世,不管在什么季節,蚯蚓都能像夏天一樣高效率地“工作”。 據介紹,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早已利用蚯蚓處埋城市有機垃圾,并將垃圾轉化為高質量的肥料,部分地區已經將此發展為非常成熟的產業。 澳大利亞利用蚯蚓,一年可處理1.4萬多噸廢棄垃圾;美國年售蚓糞產值已達到10億美元;日本和韓國許多家庭都利用蚯蚓來消滅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 “現在城市中的人心都很浮躁,養殖蚯蚓非常需要耐心和愛心,這項活動還可以讓城市居民修心養性。”李軍玲說。 她認為,家庭垃圾減量不應該僅由民間環保組織推動,政府應該大力號召和支持,甚至可以規定街道或社區開展這些活動。 其實,李軍玲的項目組目前只有兩名工作人員,由于人員和資金有限,工作很難擴展。明年5月,他們將把“垃圾智能回收終端”移交給回收廢棄包裝的企業,自己則去開展更大的計劃。 “我們正與北京市海淀區商談這些計劃,如果政策支持、資金到位,這些項目便可順利推向海淀區。”李軍玲說。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