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民間環保組織:我國垃圾管理決策規劃不透明 |
(時間:2011/12/14 11:06:30) |
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日前在京發布報告稱,中國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目標優先順序不明確,偏重末端處理,政府各部門權責劃分不清,決策與規劃程序信息公開、公眾參與不夠等十大問題。 報告建議政府應把垃圾管理工作重點放在垃圾減量、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和減少二次污染四方面;依法落實“強制回收名錄”,實踐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同時要改變補貼重心,改革垃圾收費制度等。 鑒于垃圾焚燒與填埋等末端處理設施引發諸多社會爭議與環境損害,報告建議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杜絕垃圾處理設施運營后公眾才發現其存在的現象。 2007年以來,一些地區的公眾反對當地上馬垃圾焚燒項目,使中國生活垃圾管理面臨的困境迅速被公共輿論“聚焦”。該環保組織認為,中國垃圾管理遭遇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境,并非單純的環衛技術問題,而是目前各種社會矛盾的縮影和集合。為應對各地出現的垃圾危機和公眾訴求,4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但垃圾問題是否因此得到根本性改善,值得社會各界認真觀察、梳理和思考。 該機構12月10日發布的《中國生活垃圾管理:問題與建議》,提出了當前中國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的諸多問題,如:管理目標的優先順序不明確,尤以生活垃圾“三化”——減量化、資源化與無害化為代表;前端管理目標大多難以監督與測量,社區垃圾分類減量的有效推動方法尚未形成;相關決策與規劃程序中缺乏足夠的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空間;財政投入和優惠政策不夠合理,過于偏重末端處理;政府各部門在垃圾管理工作上的權責劃分不清,存在“九龍治水”問題,缺乏一個負責解決垃圾問題的政府管理核心進行協調等。 報告認為,中國垃圾處理設施的污染物監測范圍偏小,監測標準偏低,難以有效全面評估環境健康影響;垃圾管理政策中存在目標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觸的情況,如垃圾分類減量與大力推動焚燒之間的沖突。 針對存在的問題,報告給出的建議包括: 垃圾處理設施應嚴格執行“先有規劃,后上項目”的程序,垃圾末端處理設施的招標、設計和建設過程應對公眾透明,杜絕“垃圾處理設施開始運營后,公眾才發現有這些設施存在”的情況。 主管部門應盡快完善垃圾末端處理設施全程環保監測體系,擴大重要污染物檢測指標范圍,加強污染物排放信息公開,建立第三方監測和公眾監督制度。 報告建議中央政府宜對全國垃圾管理進行長遠規劃,考慮設定如下2025年遠景目標:廚余、餐廚和園林垃圾單獨回收處理,實現這三類垃圾的零填埋、零焚燒處理目標;單位GDP垃圾產生量下降至2010水平的80%;清理和修復所有非正規垃圾堆放場,并保持垃圾處理設施存量占地面積不超過2010年的水平;生活垃圾處理過程的二惡英和汞產生量都下降至2010年水平的10%。 在規劃和實施上,報告建議應特別加強垃圾分類清運和社區垃圾分類工作。應將補貼重點轉移至垃圾分類減量和廚余垃圾回收處理。完善垃圾收運行政許可制度,尤其是廢品回收許可制度,同時兼顧民間回收業者利益。 報告認為,中國垃圾管理面臨的挑戰與困境與過去環衛管理工作中積累的問題息息相關,建議各級垃圾管理部門應明確意識到“垃圾管理”與“垃圾處理”理念的根本不同,把垃圾管理決策目標放在“垃圾管理”的生命周期體系下進行,而非重視末端的“垃圾處理”體系。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