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廣州生活垃圾首現負增長 平均每天減少397噸 |
(時間:2012/2/15 10:36:12) |
廣州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不足一年已鋒芒初露。去年,全市生活垃圾清運處理總量首次實現了負增長,打破了長期以來只增不減的歷史,減量率達2.8%,平均每天減少397噸。昨(14)日,廣州召開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聯席會議,通報對先行推廣的16街道檢查驗收的情況,并決定今年將擴大先行推廣實施區域范圍,新增34條先行推廣實施街道并首次對外公布。市城管委還將出臺《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評價及獎勵辦法》和《生活垃圾終處理階梯式計量管理》,建立制度,嚴格考核,實行層級監督。 當天,副市長謝曉丹首次以分管領導的身份帶隊調研全市垃圾分類工作,實地考察了南華西街、萬科金色家園和東風東路小學。直言 “垃圾圍城已經迫在眉睫。” 要求花都、番禺、蘿崗、南沙等區及從化、增城兩市要力爭實現餐廚垃圾就地、就近進行資源化處理。他痛斥“過度包裝”,要求廣州的酒店取消一次性用品,“廣州要帶頭執行”。 垃圾填埋場每天減少處理381.5噸 廣州于2011年4月公布實施《廣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規定》。作為全國第一個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法規的城市,廣州按照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原則,在市、區、街黨政機關,全市中小學校、農貿市場,越秀區廣衛街等16條街道、從化嶺南首府等6個生活住宅區,萬科、保利物業管理服務生活住宅區, 嶺南集團屬下酒店賓館等先行推廣實施,2011年底,先行推廣實施區域已擴大到50條街道、100個生活小區。2011年廣州市生活垃圾清運處理總量為504萬噸,日均清運處理量為13804噸/日,人均約1.01公斤/日,年度增長率為-2.8%,首次實現了負增長。 從2011年7月開始,廣州堅持每月進行專項執法和檢查評價,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并整改,首次專項執法檢查,共發出整改通知書2張,口頭勸導個人68宗、單位14宗。據統計,2011年針對生活垃圾分類有關問題,共發整改通知書15份,處罰7宗。 2011年與2010年比較,生活垃圾主要呈現出“兩個增加,兩個減少”,即:資源回收量增加48077噸,資源回收率增長了1.1%;餐廚垃圾生化處理量增加17152噸,增長率為288%。全市生活垃圾清運處理總量減少了144963噸,年度減量率為2.8%,平均每天減少397噸;生活垃圾填埋、焚燒處理量減少了62569噸,年度減量率為1.4%,平均每天減少了171噸。清運處理總量的減少與填埋、焚燒處理量的減少,兩項相加就相當于每天減少了568噸生活垃圾的處理經費,按每噸376元的處理費標準,一年下來,節省了約7800萬元。中心6區,生活垃圾減量尤其明顯,據統計,興豐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平均每天處理生活垃圾7789噸,同比每天減少381.5噸,降幅為4.67%。其中,越秀區、海珠區生活垃圾焚燒、填埋處理年度減量率都達到了6%。 2011年第四季度,廣州方舟市場研究咨詢有限公司民意測評顯示:垃圾分類居民知曉率行政區最高的達97.4分(蘿崗),最低的83.1分(南沙),居民滿意率最高的71.9分(番禺),最低的51.4分(白云)。先行推廣的16條街道,垃圾分類居民知曉率最高的橋南街為100分,滿意率為82.3分。2011年,12319城市管理投訴服務專線受理有關生活垃圾分類案件共109宗,其中投訴只有15宗,建議17宗,咨詢77宗。 13條先行街道通過達標驗收 但沒有一條街道達一級標準據市城管委通報,今年初,該委組織對先行推廣的16街道進行了檢查驗收,從檢查情況看,達標的社區144個,占先行推廣實施街道社區總數的82.3%;學校144所,占先行推廣實施街道學?倲档55.8%;市場51個,占先行推廣實施街道市場總數的61.4%。南華西街等13條街道已在轄內所有社區、學校、市場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率先完成垃圾分類整街推進任務,由小范圍試點示范進入了全街推廣普及的新階段。 經檢查評定,16條先行推廣實施街道共13條通過達標驗收檢查,其中南華西街、文沖街、廣衛街等3條街道達到生活垃圾分類評價等級標準二級,獵德街、沙園街、橋南街、沙面街、林和街、夏港街等6條街道達到生活垃圾分類評價等級標準三級,黃埔街、東山街、龍穴街、景泰街等4條街道達到生活垃圾分類評價等級標準四級。東漖街、黃石街、新華街尚未完成整街推廣普及垃圾分類工作,暫不進行等級評價。 據市城管委主任李廷貴透露,廣州將拿出400萬元對垃圾分類先行推廣實施的先進街道進行獎勵。 將實行生活垃圾終處理階梯式計量管理 “廣州將學習臺北‘垃圾不落地’經驗,改變現有收運模式,試點樓層不設收集容器、居民定時定點投放、直收直運的模式。” 昨日,城管委負責人表示,下一階段,廣州將鞏固先行先試工作成果,擴大先行推廣實施區域垃圾分類工作。隨著第二批生活垃圾分類推廣實施區域的公布,以中心城區為主,先行推廣實施街道將達到50條,爭創100個垃圾分類先行推廣實施生活小區。 據悉,今年廣州推出多項垃圾分類新舉措—— 廣州將加強餐飲垃圾管理。建立餐飲垃圾清運合同備案機制和餐飲垃圾市內轉移聯單管理制度,加強餐飲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置流程的監控。實施“環境友好家庭工程”。2012年爭創52000個“環境友好家庭”,10個行政區各爭創5000個,2個縣級市各爭創1000個,以后逐年增加。 繼續推動源頭減量。全面倡導賓館酒店取消免費一次性日用品,鼓勵生活廢棄物再利用,限制過度包裝,加大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力度。謝曉丹強調說:“廣州要帶頭執行”。 廣州將加快處理設施建設步伐。抓緊大型設施的建設,并力爭2012年內建成一批小型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緩解分類處理能力與分類推廣進度不適應的矛盾。各區,特別是花都、番禺、蘿崗、南沙等區及從化、增城兩市力爭實現餐廚垃圾就地、就近進行資源化處理。 學習臺北“垃圾不落地”經驗,計劃擴大“直收直運”試點。在南華西街試點基礎上再擴大1至2條行政街開展生活垃圾收運“不落地”試點。 建立評價獎勵制度。加強檢查監督和專項執法,每月將對先行推廣實施區域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對區、街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年底,市、區政府將對積極推動、參與垃圾分類的單位、家庭、個人進行專項獎勵。 建立激勵機制。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減量激勵政策,建立利益導向機制,引導群眾分類盛放和投放生活垃圾;研究建立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推進機制和廢品回收補貼機制。 實行生活垃圾終處理階梯式計量管理。生活垃圾實行階梯式計量管理,監督、鼓勵各區積極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抓好生活垃圾減量工作。 花都、番禺、蘿崗、南沙等區及從化、增城兩市餐廚垃圾就地化處理 謝曉丹昨天先后觀察了南華西街垃圾不落地試點”德和新社區、越秀區萬科金色家園小區、東風東路小學。在東風東路小學中,謝曉丹還拿起筆為孩子們用廢棄物做成的工藝品起名,并參加了孩子們的垃圾分類接力游戲。 謝曉丹會上肯定了廣州市垃圾分類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但同時,他也提出了當前垃圾分類工作存在市內填埋場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填埋設施不完善、宣傳工作重視程度不大、農村分類垃圾工作有待加強等問題。謝曉丹甚至直言:“廣州已面臨垃圾圍城考驗!币虼,他要求廣州垃圾分類工作下一步必須針對現時薄弱環節,切實抓好工作重點。強化宣傳教育,使垃圾分類成為一種習慣;強化協調工作,每季度都召開1次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形成制度;強化設施建設,花都、番禺、蘿崗、南沙等區及從化、增城兩市要力爭實現餐廚垃圾就地、就近進行資源化處理;建立評價獎勵制度,加強檢查監督和專項執法,每月對先行推廣實施區域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對區、街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年底,市、區政府對積極推動、參與垃圾分類的單位、家庭、個人進行專項獎勵。此外,謝曉丹強調廣州取消酒店、賓館的一次性用品,從源頭上杜絕浪費行為。 謝曉丹表示,未通過全面檢查的先行推廣街道,相關負責人要切實增強緊迫性,要深刻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他摞下“硬話”:“務必在今年4月底以前通過檢查。否則,將對單位進行通報批評,并對負責人進行問責!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先行推廣實施街道驗收情況通報 生活垃圾分類居民知曉率不到七成 有些街道甚至連活動方案都沒有 上月10至13日,廣州市城管委組織各區城管局對本市生活垃圾分類先行推廣實施街道進行了轉系那個檢查驗收,通報情況顯示,生活垃圾分類居民知曉率不到七成,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有待提高。 本次檢查驗收采用明檢方式,共分為3個檢查小組以聽匯報、查資料、看現場等形式,對16條先行推廣實施街道生活垃圾分類開展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驗收。從結果看,16條先行推廣實施街道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機構健全、經費到位、宣傳有力,初步建立了生活垃圾分類的管理體系和運行體系。但同時,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問題一:個別街道垃圾分類工作認識不到位 檢查發現,先行推廣實施街道生活垃圾分類居民知曉率平均為70.63%,居民參與率平均為72.4%,投放準確率為75%。但各街道之間的差距較大。領導重視、宣傳到位、工作扎實的街道居民知曉率、居民參與率、投放準確率最高的達到了100%。反觀個別街道卻不到50%,甚至有的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不知道垃圾該如何分類。距第四季度民意測評顯示市民對垃圾分類的滿意度最高的街道由82.3分,最少只有40.6分,一定程度反映出個別街道認識不到位,沒有落實工作。 問題二:有的街道連垃圾分類活動方案也沒有 檢查中發現,個別街道雖然建立了工作機構,但只是停留在形式上,領導也只是掛名而已,沒有按要求開展工作。有的街道雖然按要求開展了“垃圾分類全民行動日”活動,但領導不重視,活動形式單一,效果不明顯,有的甚至連活動方案都沒有。還有少數街道成立了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但沒有工作制度和管理辦法。個別街道存在畏難情緒,垃圾分類工作不深入,有的對檢查驗收工作不重視。少數街道對于垃圾分類的基礎數據登記不清楚,垃圾分類管理和運行體系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問題三:垃圾分類普及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檢查中發現,少數街道整街推進效果不理想,有的社區各項制度都落實到位,但有的社區卻存在社區內宣傳氛圍不濃,居民知曉率低,分類收集容器配置不科學。 部分街道只重點抓了幾個試點,忽視了普及工作。還有的街道至今沒有完成整街推進任務,有的街道雖然完成了整街推進任務,但標準不高,質量欠佳。再者,廣州生活垃圾分類的四類中,餐廚垃圾分類收集率較其余三類低,各街平均收集率僅19.47%,最低的街道僅0.6%,遠遠低于標準要求的30%。 亮點:南華西街“垃圾不落地,直收直運” 海珠區南華西街是一條具有濃郁嶺南文化特色的行政街道。除了富有嶺南特色的民居之外,其垃圾分類工作的順利開展令老街煥發了新色彩。從2011年10月28日開始,作為先行推廣生活垃圾不落地工作的試點,德和新社區采取了類似于臺北的“垃圾不落地”的生活垃圾回收新模式。 1997年,臺北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和“三合一資源回收計劃”,規定市民必須把垃圾直接交給垃圾車收運,并在垃圾車后跟隨資源回收車,方便市民將“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與“垃圾清運”一次完成。 昨日來到南華西街的德和新社區中,記者發現社區內沒有一個垃圾桶。但每逢中午11點到12點半、下午6點到8點,社區會響起《讓我們蕩起雙槳》的音樂。當居民聽到音樂后,紛紛聚集著按照分類要求將垃圾投放到垃圾桶里。而其余時段,垃圾桶會被撤走,用盆栽取代。而在周五到周日的時間,當社區響起《小城故事》的音樂時,垃圾分類裝載車還會收集居民各種有償垃圾捐贈至慈善機構。 看了南華西環衛工人以及居民們對“垃圾不落地”的現場演示之后,調研組成員紛紛對這一垃圾分類措施表示認可。認為此舉還有效增強了居民群眾對生活垃圾分類的環保意識。除了“垃圾不落地”模式之外,德和新社區還對每月垃圾分類先進工作人員以及環境友好家庭進行表彰,并且開展“垃圾分類”主題征文等一系列增強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意識的活動。謝曉丹對此表示了予以贊揚。 除了南華西街之外,萬科金色家園小區每月組織“立及行動日”活動和公益愛心活動同樣值得關注。而萬科的“愛佑童心”項目更是通過垃圾分類獲得的收益幫助貧困兒童,增強了市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