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廣州召開垃圾處理工作座談會 |
(時間:2012/5/18 9:28:25) |
17日下午,廣州市市長陳建華主持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垃圾處理工作座談會,邀請10位來自上海以及廣東省內各大科研機構、高校的權威專家針對垃圾處理“講課”,全市各區(縣級市)、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以及中央駐穗、省、市媒體負責人“聽課”,并積極開展“對話”,解釋廣州垃圾處理疑點難點,明確垃圾處理技術路線,形成共識。陳建華指出,專家們對廣州垃圾處理“先分類、回收、減量,后無害化焚燒、填埋、生化處理”的技術路線取得了高度共識,進一步增強了廣州垃圾處理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垃圾處理工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要根據城市發展、人口規模,科學規劃垃圾處理工作,采取切實可行的、成熟的技術,形成合理的、有效的垃圾處理體系。市領導陳如桂、王東、謝曉丹等參加了座談會。 昨天下午的座談會,首先聽取了市城管委關于廣州市垃圾處理工作情況的匯報,以及對廣州、上海、蘇州垃圾處理的對比分析,并播放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工程中心的研究簡報和北京、廣州兩座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情況的短片。據悉,2011年,上海市人均垃圾日產量0.76公斤(不含可回收物量),生活垃圾處理總量658.5萬噸,日均18042噸。廣州市人均產生垃圾量約1.01公斤/日(含可回收物量),生活垃圾處理總量504萬噸,日均13804噸。而蘇州人均產生垃圾1.63公斤/日(以市區人口計算,含可回收物量),生活垃圾處理總量約144萬噸,日均4000噸。在垃圾處理設施上,上海現有生活垃圾處置設施11座,處理能力為11750噸/日,其中填埋場4座,生活垃圾焚燒廠3座,綜合處理廠3座,生化處理廠1座。廣州現有9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其中填埋場5個,日處理垃圾約12400噸,焚燒發電廠1座,日處理1040噸,生化處理設施3個,日處理約306噸。 隨后,陳建華邀請10位專家對廣州垃圾處理方案、垃圾處理技術路線獻計獻策,論證點評。10位專家分別從多個角度就如何對垃圾分類這一系統工程做到源頭減量、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和運輸、分類處置等問題進行分析。專家們暢所欲言,陳建華邊聽邊記,并不時插話與專家進行探討。在陳建華的鼓勵下,新聞媒體與專家進行了互動,專家現場解答了一些媒體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 “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干濕要分開” 現場對話結束后,陳建華指出,垃圾處理是政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與每一位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廣州市政府必須做好垃圾處理工作,對全市人民負責。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關于推進城市廢棄物處置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的議案》(第002號議案)的決議,是廣州市政府依法行政、解決垃圾圍城難題的主要依據。 陳建華表示,在這次座談會上,專家們取得了高度共識,進一步明確了廣州垃圾處理“先分類、回收、減量,后無害化焚燒、填埋、生化處理”的技術路線,增強了廣州垃圾處理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廣州的垃圾處理工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既要百花齊放,又要技術可行。要繼續征求民意,修訂完善目前的垃圾處理暫行規定。要加強宣傳,做到全面動員,全民參與。在講到宣傳發動時,陳建華提出廣州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口號”,即“能賣拿去賣、有害單獨放、干濕要分開”,向市民征求意見。 陳建華指出,要根據城市發展、人口規模,科學規劃垃圾處理工作,采取切實可行的、成熟的技術,形成合理的、有效的垃圾處理體系。他強調,要深入研究垃圾分類細則,科學分離有害垃圾,徹底分離餐廚干濕垃圾,實現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垃圾收集運輸分類、垃圾處理分類三者高度統一。要用心做事、堅持為民,以新時期廣州人的精神和勇氣,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識,力爭在3~5年的時間里,解決好“垃圾圍城”的難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