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廣州市長公開信求“解圍” |
(時間:2012/6/8 9:46:59) |
垃圾分類,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 日前,廣州市市長陳建華向廣州1270萬市民發出了一封公開信。在信中,陳建華呼吁市民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并表示“力爭用3-5年時間解決垃圾處理難題”。 市長公開呼吁垃圾分類的背后,是廣州市正面臨“垃圾圍城”的威脅。 公開信中透露,2011年,廣州市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8萬噸,這些垃圾超過九成依靠填埋處理。而隨著廣州城市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長,廣州生活垃圾總量仍在以5%的年均速度增長,以此速度推算,預計到2014年,廣州市現有的垃圾填埋場將全部填滿。 2012年,廣州市財政將投入2.38億元用于生活垃圾及污水處理,同比增加33%。市長公開信表示,“如果我們在垃圾處理方面不尋找新的出路和辦法,屆時每天產生的近2萬噸生活垃圾將會嚴重污染城市環境、影響市民生活。” 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通常有三種:填埋、焚燒和生化處理。在廣州,這三種垃圾處理方式比例分別為90%、7%和3%,填埋仍是目前處理城市垃圾的最主要方式。 但實際操作過程中,上述三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 填埋處理表明看起來操作簡單,但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垃圾中的有害成分也會對土壤、水源等造成二次污染。而對于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城市來說,一個垃圾填埋場動輒占用數十萬平方米的土地,是其不能承受之重。 生化處理的前提則是要求垃圾的有機物含量較高,必須在對垃圾進行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在處理完成之后,遺留下的固體垃圾,仍然需要占用土地。由此看來,生化處理對于解決垃圾圍城的作用有限。 相比之下,焚燒似乎成為處理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垃圾經過高溫焚燒后,體積比原來可縮小50%-80%,分類收集的可燃性垃圾焚燒后體積甚至可縮小90%。但是,垃圾焚燒最大的問題是其副產品二惡英等有毒物質。在公民環保意識、維權意識日漸加強的當下,垃圾焚燒廠該不該建、建在哪里,成了城市管理者們的棘手問題。 此前,廣州市規劃在2015年之前新建六座垃圾焚燒廠,將垃圾焚燒量提高到1.5萬噸。規劃公布后不久,5月23日,廣州花都區近200名居民戴著口罩和標語橫幅,前往廣州市城管委遞交反對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意見。 無獨有偶,就在花都居民“散步”不久,6月2日,上海市松江區約300名居民也以“散步”方式,表達反對在松江區賣新公路上新建垃圾焚燒項目的意見。 事實上,不僅廣州和上海,北京、深圳、武漢和無錫等城市圍繞建設垃圾焚燒廠都產生了巨大的爭議。 對于垃圾焚燒,支持者和反對者各執一詞,而惟一已經形成的共識是,垃圾分類必須盡快推廣,這至少是妥善解決“垃圾圍城”困境的前提。 早在2000年,廣州市就被確定為全國八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遺憾的是,12年之后,廣州仍未完成這項需要全民參與的工程。根據日本、臺灣等地區的經驗,垃圾分類需要10年以上的推廣才能形成氣候,而廣州市眼下還有3年時間。 廣州確立的辦法是,“先分類、回收、減量,后無害化焚燒、填埋、生化處理”,希望能用3至5年時間,解決垃圾處理的問題。根據陳建華的要求,廣州市垃圾分類處理的具體實施方案,也將在本月制定并出臺,并向社會公布。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