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臺北如何推行“垃圾不落地” |
(時間:2012-8-15 10:27:49) |
近日來,廣州市政府吹響“垃圾新政”的號角,相繼推出“垃圾不落地”、“垃圾費按袋計量”、“廚余專袋投放”等多項政策。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臺北的垃圾管理經驗。 臺北推行的“垃圾不落地”政策其實并不便民。市民必須將垃圾交由政府部門的垃圾車清運,而垃圾車只在特定時間沿著特定路線作業。“垃圾不落地”事實上犧牲了民眾的部分自由,因此在政策推行之初,很多市民批評新政。 臺北之所以能夠推進“垃圾不落地”,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施政者倡導和貫徹“市民主義”的政策風格,即尊重市民的“政策顧客”身份,充分發揮市民作為政策合產者、購買者和使用者的功能。它在具體政策實施過程中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依托基層精英,推動政策營銷。對于普通市民而言,“垃圾不落地”無疑會造成很大的不便。正因如此,政府需要重新塑造市民的政策偏好。在這其中,基層精英(如里長、鄰長)成為行銷政策的要角。里長是民選產生的,因此新政提出時,里長成為最具激勵進行新政試驗的群體。臺北市政府適時地開展里長意見征詢和新政推介活動。鑒于基層里鄰長最直接而長期地面對里民,因而成為政策最高效的宣傳隊伍。 第二,聯訂政策方案,滿足市民需求。為了設計符合實際的執行方案,減低新政給市民帶來的不便,臺北市政府與試點區域的里鄰長進行了聯合會商,使得受到新政影響的最大多數民眾和政策邊緣群體的需求,都盡可能地得到考慮。 第三,宣傳試點成效,激勵市民采納。以部分社區的試點為基礎,臺北市政府適時推進宣傳工作,以發揮試點區域的示范效應。在這一過程中,政府依托試點社區的市民來宣傳新政的積極功效。最早開展政策試點的社區取得的良好成效得以口耳相傳,從而促使其他社區的民眾督促基層精英采用“垃圾不落地”政策。臺北市政府的官員認為,“垃圾不落地”之所以能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從里到區最后全市推廣,使臺北市容煥然一新,主要就在于政府不強勢主導,而是讓民眾廣泛參與規劃和選擇政策。這使得臺北市的“垃圾革命”得以啟動,并為“垃圾費隨袋征收”等后續政策的推行奠定了良好基礎。 廣州的垃圾新政與臺北不盡相同。臺北的政策是循序漸進推動,而廣州則是多項政策在同一時空條件下同時推行,因此政策的交疊推進勢必極大考驗廣州市政府的施政能力。 簡而言之,“垃圾不落地”是一場市民生活形式的革命,政府需要把生活品質需求和行動偏好調整的決定權交予市民。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