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哈爾濱明年一半生活垃圾將“變廢為寶” |
(時間:2013-9-6 15:39:13) |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5日,哈爾濱市城管局傳來好消息,位于香坊區哈成路261號的雙琦生活垃圾發電改建工程已完成,擴建工程也將在明年年底建成投產,改擴建兩項工程全部達產后,可以形成日處理生活垃圾1700噸的規模,這意味著哈爾濱將有一半的垃圾“變廢為電”,從而徹底擺脫填埋式處理垃圾造成的“垃圾圍城”的窘境。點擊進入下一頁點擊進入下一頁 目前只有1/10垃圾 變廢為寶 目前,哈爾濱日產生活垃圾大約3300噸,這一數字在近20年來變化不大。哈市市容環衛辦相關負責人表示,20年前,哈爾濱的生活垃圾,除了餐廚垃圾外,以煤灰等較重的垃圾為主,在天然氣沒有進入家庭之前,冬季取暖和居家生活還以燒煤為主。目前,哈爾濱的城區人口雖然較20年前增長了1/3,但生活垃圾的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天然氣入戶和集中供暖的實施和普及,包裝物、塑料袋和衛生紙取代了煤灰等較重的垃圾,雖然體積大了,但重量卻很輕。 記者了解到,目前,哈爾濱的生活垃圾處理以填埋為主,每天進行焚燒的生活垃圾僅有300多噸,占哈市生活垃圾總量的1/10。 垃圾處理方式急需改變 多年以來,因為生活垃圾產生量與焚燒發電處理能力之間的差距,哈市絕大多數垃圾還是采取填埋的處理方式。據一位知情的老環衛工介紹,最初的填埋,就是在城郊找塊大洼地,將垃圾傾卸到那里而已,位于信義溝等內河城郊地段就曾是垃圾填埋場。在江北未開發之前,濱洲鐵路橋下臨近江北一側也曾是垃圾場,再加上西南垃圾場、王崗垃圾場、東部垃圾場、程家崗垃圾場,哈爾濱城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有大型填埋式垃圾處理場,哈爾濱已被垃圾包圍。 近些年,因為“吞吐量”有限,哈爾濱東部垃圾場、程家崗垃圾場、西南部生活垃圾處理場等被相繼關閉。一方面哈爾濱已形成“垃圾圍城”的環境惡態,一方面每天還有大量的生活垃圾需要處理,哈爾濱急需找到處理生活垃圾的新辦法。 垃圾發電曬出循環經濟樣本 早在10年前,哈爾濱就開始了垃圾焚燒發電的嘗試。隨著哈爾濱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轉變,如今的生活垃圾成分非常適合焚燒發電的處理方式,這也為垃圾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迎來了契機。目前,哈市平均日產生活垃圾3300噸左右,這意味著雙琦生活垃圾發電改建工程達產后,將“吃掉”哈市城區一半的生活垃圾,并轉化為電能。 位于香坊區哈成路261號的雙琦生活垃圾發電改擴建項目,包括改建工程和擴建工程兩部分。改建工程包括對原日處理生活垃圾300噸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使之處理能力達到500噸;擴建工程是新建一條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的爐排式垃圾焚燒發電系統,項目建成后日處理規模將達到1700噸,項目投資估算6.5億元,建成后采取BOT模式建設和運營。改建工程于去年9月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形成了日處理生活垃圾500噸的能力,正在進行調試運營。擴建工程已于今年4月破土動工,預計明年年底建成投產,屆時,雙琦生活垃圾發電改擴建項目,將替代關閉的西南部垃圾場解決生活垃圾消納的問題,從而實現垃圾處理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