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杭州市的生活垃圾產生量,連續多年保持10%左右的速度增長,預計到“十二五”期末,生活垃圾產生量將達到日均1萬噸。垃圾的處理涉及填埋場、焚燒廠建設,而杭州可供填埋的場地已經很少,“垃圾圍城”危機一天天逼近。
杭州遭“垃圾圍城” 垃圾分類任重而道遠 生活垃圾‘出口’天子嶺亮紅燈 杭州從2010年3月18日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廚余垃圾則一直實行填埋和焚燒兩類處理方式。推行垃圾分類的小區每天約產生廚余垃圾160噸-170噸左右,其中40噸,由垃圾直運車送到天子嶺垃圾填埋場。 據了解,天子嶺設計年限是24.5年,其中第一垃圾填埋場于1991年投入使用至2007年5月填滿封場,共處理生活垃圾900余萬噸;第二垃圾填埋場于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已累計接納填埋生活垃圾700多萬噸。 杭州環境集團副總經理曹宏表示,2013年天子嶺填埋處理垃圾143.19萬噸,日均3923噸,比上年增加19%,日最高填埋量為4972.96噸,是填埋場建造設計日均處置量的186%,天子嶺庫容僅剩5年。 對于這一問題,政協委員劉逸鶴建議要加快推進天子嶺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空間規劃工作。“將天子嶺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擬拓展用地納入城市黃線保護范圍,禁止擅自占用或者改變土地用途,嚴格控制園區周邊的開發建設活動,通過規劃布局,預留和控制園區發展相應的建設用地,為園區的下一步建設實施提供基礎和依據,為杭州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預留空間。” 垃圾分類多半不合格 杭州正式啟動垃圾分類處理以來,已有788個小區實施了垃圾分類,占小區總數的52%。 垃圾分類的源頭在家庭,關鍵是婦女。目前杭州垃圾分類實施雖廣,質量卻不高,投放和分類的綜合準確率只有25%-35%。 政協委員姜一飛曾做過垃圾分類進行了一個詳細的調研。“從調研的結果來看,70%的垃圾分類是不合格的。”姜一飛分析說,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從收集端來說,由于缺少監督機制,不少家庭對垃圾分類的執行并不理想,不少小區雖然有派發專用的垃圾袋,但真正有嚴格分類的卻很少。其次,由于分類直運不到位,居民分好類后,運送垃圾時又混在一起,打擊了市民分類的積極性。 杭州市的生活垃圾產生量,連續多年保持10%左右的速度增長,預計到“十二五”期末,生活垃圾產生量將達到日均1萬噸。垃圾的處理涉及填埋場、焚燒廠建設,而杭州可供填埋的場地已經很少,“垃圾圍城”危機一天天逼近。 垃圾分類從每一個人做起 面對這樣的現狀,委員們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姜一飛倡議,垃圾分類從每一個人做起。對此,姜一飛提出了2個建議:“一是要在中小學內設置與垃圾分類的必修課程;二是可以為市民制作一些垃圾分類的小冊子,發放到每一位市民手中,全民總動員。” 省人大代表黃麗珍,建議我省加大力度推進城市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具體包括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通過實行凈菜上市、商家回收產品包裝物、簡化包裝等舉措,減少垃圾產生。 建立更加科學的城市垃圾分類回收體系。比如,可改造或增設現有垃圾分類回收設施,將垃圾桶分割成幾個隔段或設置幾個獨立的分類垃圾桶,標注包裝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等,寫上使用說明指導居民使用。 提高后端處置能力讓垃圾分類更徹底 針對垃圾分類回收等問題,杭州市生活固體廢棄物處置監管中心工作人員傅晨表示,將在推進垃圾分類同時,另外也會跟上后端處置能力。 傅晨表示,“今年我們會推出一個生物處理廚房垃圾項目,因為技術先進,對廚房垃圾的投放要求更高,如果用現在的廚房垃圾來處理,肯定不行的。” 而在垃圾桶的配置上,出于不浪費的考慮,杭州固廢監管中心也建議各單位可自行購買分類標識貼紙,將現有垃圾桶區分,并設置廚房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可回收物桶、有害垃圾桶。實施垃圾分類后,杭州市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將負責日常巡查,每月至少組織1次檢查。 文章鏈接:中國環保設備展覽網 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867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