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北京低碳社區:廚余垃圾不出社區化作花肥綠 |
(時間:2014-2-26 10:30:57) |
北京市各區縣未來都將出現“低碳社區”。25日,記者從北京市發改委獲悉,目前全市2014年低碳社區試點建設已經開始申報,各區縣限報1個試點社區。究竟居民社區需要在低碳方面做出哪些努力,才可以被納入“低碳社區”的行列?記者昨日走訪本市首批低碳社區之一的東直門民安社區,發現低碳生活其實就隱藏在居民日常生活的幾個片段里。 廚余垃圾不出社區變花肥 昨天一大早,家住民安社區1號樓的王玉芬大媽就拎著一個黑色的大垃圾袋出了門。仔細一瞧,袋子里的“內容”還挺豐富:西紅柿的蒂把兒、土豆皮、大白菜擇剩下的菜幫子……全是前一天做飯時產生的廚余垃圾。 雖然社區里設置的垃圾桶就在樓下的單元門口,可王大媽并沒有把它們扔進垃圾桶,而是徑直向社區北端的“廚余垃圾處理小屋”走去。 “王大媽您來啦!”遠遠看見王大媽走來,民安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吳睿立刻迎了上來,接過大媽手中的垃圾袋。 廚余垃圾大多是湯湯水水,稍微存放久一點,就會因發酵而散發異味。可奇怪的是,即便是站在“小屋”門口,也很難聞到臭味。這是為什么? “全靠它!”吳睿指了指小屋里擺放的一臺高速發酵天然有機垃圾處理機。這臺機器長約4米,一人多高,閃爍的液晶屏幕顯示,機器正在工作之中。 “過不了多長時間,這些綠菜葉子也會變成黑黑的肥料。”吳睿笑著說,這套設備利用微生物降解菌技術,每半年換一次降解菌。“每天我們只要從居民手中收來廚余垃圾,傾倒進機器就行了。”吳睿說,這臺機器可以通過25℃至60℃的溫度控制,自動攪拌,實現微生物降解菌對廚余垃圾的快速分解。在這種高速降解處理之下,絕大多數的廚余垃圾轉變為熱能、二氧化碳和水,順著排放槽自然排放掉,而剩余的部分可轉化為有機肥料。 “您拿好這兩包花肥。”吳睿一邊說著,一邊把兩個巴掌大小的黃色紙包遞給王大媽。“這種純天然肥料比化肥可強多了,夠家里種花養草用上好幾個月的。”王大媽笑著打開紙包,里面露出脫水干燥后呈現顆粒狀的有機肥料。 “現在每天都能收20至30公斤左右的廚余垃圾。”吳睿介紹,從2012年設置“廚余垃圾處理小屋”至今不到兩年的時間,民安社區已經實現了4948公斤廚余垃圾的有機處理,重量相當于5輛小型汽車。 856個牛奶包裝盒成長凳 上午11時,在民安社區西門的小花園附近,家住3號樓的居民李建生大爺,樂呵呵地帶著小孫子玩耍。 他坐著的一條長凳,細看之下顯得很特別:從外觀上看顏色并不均勻,四條手掌寬的長條板構成的凳面,呈現黃色的“迷彩”狀。 “這并不是普通的長凳,是用回收的牛奶利樂包制成的環保長凳。”民安社區黨委書記吳治民拍了拍凳子的一端,上面噴涂著一行小字:“該環保長凳由856個牛奶飲料紙包裝再生利用制成。”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實在很難把軟軟的牛奶包裝盒和眼前結實的長凳聯系在一起。“牛奶利樂包里都有一層錫箔,這種錫箔硬度很高,因此可以通過壓縮、注塑等方法,再生利用做成長凳,而且保證非常結實。”吳治民介紹說,目前為止,小區里已經有4條這樣的長凳投入使用。 一條長凳需要856個利樂包,這么多的利樂包哪兒來的?走進民安社區居委會的大廳,最顯眼的就是靠著一面墻擺放的牛奶利樂包,每個利樂包都被擠空、壓扁,幾十個一疊捆扎得整整齊齊。“它們都是居民主動送來的。”吳治民說。 記者手記 低碳生活門檻其實并不高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環保低碳好像成了一個很高科技的話題。不過在民安社區,它卻以一種隨處可見的形式存在著。 家里做飯,每天都會產生菜幫菜葉等廚余垃圾,如果把這些垃圾單獨集中起來,不僅能換來有機肥料,更重要的是在無形中實現了垃圾分類;小區一角不起眼的長凳,竟然是用牛奶包裝盒再生而成;雨水回收利用系統,讓居民們省了水費,還養成了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這個小區里的幾個片段和剪影,折射出關于環保低碳的重要概念。環保其實并不神秘,低碳的生活方式也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 從細處說,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意味著注意節電、節油、節氣、節水,從點滴做起。隨身帶著水杯、筷子,既衛生也減少了使用一次性水杯和一次性筷子。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時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 往大了說,低碳生活,對于咱們普通人來說或許更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所謂的低碳社區,并不在于這個社區中采用了多少環保的高新技術,更重要的,是這個社區的居民有多少環保低碳的生活習慣和意識。
|
|
|
|
推薦圖片 |
 | 【環保】山東省環境保護廳直屬機關第四次代 |
1月3日上午,中共山東省環境保護廳直屬機關第四次代表大會在省廳隆重召開。省環保廳主要領導、機關黨委、直屬機關單位黨員代表等106人出席了會議。會議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主持。&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