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下午,由深圳市政協主辦的“委員議事廳”在深圳中心書城進行,第二期話題聚焦“垃圾減量分類”。面臨“垃圾圍城”,深圳是否應該大力推行廚余垃圾分類?如何提高垃圾中的資源回收率?是否需要用立法來強制約束垃圾減量分類行為?2位專家學者、8位政協委員現場激辯。 2015年深圳每天將有 280噸垃圾處理缺口 對于大多數市民來說,垃圾處理可能僅僅是把垃圾從自家廚房送到垃圾桶,只要每天有人來收垃圾,“垃圾圍城”可能就是一個遙遠的概念。但昨天現場播放的一段視頻卻讓在場市民很“震驚”。有數據表明,深圳市的垃圾每年以8%的速度增長,如果沒有有效的措施,可能到2015年我們每天都面臨著280噸的垃圾處理缺口。 昨天活動現場邀請的兩位專家,一位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龔佰勛,一位是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高級工程師陳紅忠。他們的現場講解,讓市民“大開眼界”。龔佰勛認為,構成垃圾圍城,其實最根本的問題是認識不足、漠視。他表示,“現在深圳1年產生的垃圾量,整個體量相當于8座京基大廈,如果實施垃圾減量分類過程以后,至少可以降調3座,所以用垃圾減量分類這個過程去減少垃圾是非常有效的。” 專家現場教市民 學習垃圾分類 “用過的紙巾屬于什么垃圾?”答案是“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事物中心高級工程師陳紅忠用問答的形式為市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他對市民解釋,這兩個答案互相矛盾,從常理來看,廢棄的紙巾也是紙做的,但是它是受到污染的,如果你把它放到可回收物桶里面,它也容易污染其他的可回收物。” 主持人現場問起另一個問題,“處理菜的過程中會產生什么垃圾?有市民回答:“廚余垃圾。” 對此,陳紅忠解釋:“回答不完整,因為菜幫子確實是廚余垃圾,但是捆綁的塑料繩是不可降解的,屬于其他垃圾。”可以說垃圾分類是一個非常細致的工作。 深圳市目前將垃圾投放分為可回收物、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類。為了讓市民更具體地了解垃圾怎么投放?陳紅忠教大家一個順口溜:“能賣拿去賣,餐廚分出來,有害單獨放,剩下其他垃圾。” 垃圾減量分類 試點效果不理想 深圳是否應該大力推行廚余垃圾分類?如何提高垃圾中的資源回收率?是否需要用立法來強制約束垃圾減量分類行為?在委員議事環節,專家委員們就這3個問題展開辯論。 深圳市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做垃圾減量分類的試點,但效果并不理想。議事現場,政協委員們直言不諱。政協委員李毅用數字支持自己的觀點:“做了一年多下來,有這么幾個問題,目前有的高層有50%的垃圾桶撤不了,因為居民的反對,在261個分類居民小區里面,有60%分出來的廚余垃圾必須要重新二次人工分揀,效果并不好。”廣東君言律師事務所主任劉輝提出建議:單純靠宣傳和教育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分類的問題,必須要靠立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東湖中學校長凌志偉帶著十幾個學生到現場,他表示:“我的觀念是立法不是唯一的,教育才更重要。”他的學生們現場送出8個美麗的環保作品,并發出倡議,要使用可替換筆芯,綠色就餐、不使用一次性碗筷,光盤行動等等。凌志偉還提出:“深圳有各類學校200所,160多萬的孩子,垃圾減量分類一定從娃娃抓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