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中山市規劃建設三個組團式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基地 |
(時間:2014-9-12 11:26:11) |
日前,市政府批準并正式印發《中山市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以上。近年來中山市生活垃圾產生總量呈小幅增長的變化趨勢,去年人均每日產生約0.6公斤的生活垃圾,實現垃圾處理“三化”(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顯得日益迫切。那么,究竟每人每日產生的垃圾是如何被一步步收集,運送到垃圾綜合處理基地進行無害化處理呢?而市民擔心的臭氣、污水等問題又是如何解決呢? 記者從市住建局獲悉,去年中山市城鎮生活垃圾產生量達到83.82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為79.74萬噸,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95.13%,平均每天大約有2296.44噸垃圾產生,其中中心城區年垃圾產生量為24.2萬噸,人均每日產生約0.6公斤生活垃圾。 目前,中山市規劃建設了三個組團式垃圾綜合處理基地(即中心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和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并確立了垃圾處理基地內以焚燒發電為主,衛生填埋及其他方法為輔的綜合處理技術路線。 生活垃圾被收集運送進入到處理基地的大門后,一般要被“晾”上數日,進行發酵,最長可能要5天。這主要是因為生活垃圾含水率高、熱值低,很難直接焚燒。生活垃圾經停放一段時間,能發生一系列復雜的生化作用,使部分水分滲析出來,提高熱值。經過發酵后,這些垃圾才能被送去焚燒。 焚燒發電廠是基地內主要的垃圾處理設施,通過焚燒將垃圾進行減容和無害化處理。同時,利用焚燒余熱可發電,爐渣可制磚,從而達到垃圾資源化利用。不可制磚部分送衛生填埋場做終端處理。以中心組團為例,垃圾焚燒發電廠配套汽輪發電機組的裝機容量為兩臺12MW汽輪發電機,年發電量達9600萬KWH。 在生活垃圾處理的多個環節均會伴隨著滲濾液的產生,如焚燒環節、填埋環節等。滲濾液將通過管道輸送至基地的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采用膜生化反應器(MBR)+納濾(NF)+反滲透(RO)的工藝流程,可有效去除COD、BOD,對氨氮、重金屬等無機物處理效果理想。 中心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位于南朗鎮與火炬開發區交界的蒂峰山,從2006年開始運行,服務范圍包括中心城區、南朗鎮、火炬開發區、五桂山鎮、港口鎮和民眾鎮。中心基地內設有焚燒發電廠(處理能力1050噸/日)、衛生填埋場、污水處理廠、飛灰穩定化處理中心、醫療廢物焚燒廠、焚燒爐渣再利用制磚廠、建筑余泥渣土消納場和管理中心等分項。 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選址于黃圃鎮吳欄村烏珠山旁,從2009年開始運行,服務范圍包括黃圃、三角、南頭、東鳳、阜沙、小欖、古鎮和東升共八個鎮。北部基地內設有焚燒發電廠(處理能力970噸/日)、衛生填埋場、污水處理廠、焚燒爐渣再利用制磚廠以及管理中心等公建配套分項。 南部組團垃圾綜合處理基地位于外沙村黃牛山,服務范圍包括神灣、板芙、三鄉、坦洲、大涌、橫欄等6個鎮的垃圾處理,焚燒處理設計規模為1040噸/日,目前正在建設之中。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