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2015兩會提案:推動并規范我國電子垃圾處理 |
(時間:2015-3-2 10:19:11) |
關于推動并規范我國電子垃圾處理的提案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 廢棄家用電器與電子產品, 簡稱電子廢棄物或電子垃圾。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3年,我國“四機一腦”年廢棄量達1億臺,手機淘汰量為7000萬部。另據2012年電子垃圾處理行業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電子垃圾數量達1110萬噸,占全球的22.7%。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子垃圾生產國。此外,每年通過非法渠道進入我國的國外電子垃圾超過200萬噸。我國的電子垃圾總量大,同時處理技術手段落后、相關監管不到位,導致再生資源流失浪費、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 一、我國電子垃圾處理的現狀 1.欠缺制度設計,缺乏科學回收體系,導致灰色回收處理鏈興盛 目前我國電子垃圾回收處理行業還處于粗放型的狀態,90%以上的電子垃圾都是由個體戶回收,并由小作坊處理,這種方式已形成一條完整成熟的灰色產業鏈,年產值達千億。2014年,獲得環保部門技術資質認證的104家企業,因前期建設投入高、處理成本高,面對電子垃圾回收渠道和數量匱乏的困境,導致無法開工生產,處于虧損的尷尬境地。 2.處理水平低,資源浪費,污染環境嚴重 我國電子垃圾的處理還處于較低水平,大多采用“機械破碎+分選”的低端技術方法,未全面考慮再生資源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正規處理企業的處理技術與設備主要依賴從發達國家進口。在個體回收模式占主導的情況下,處理手段大多采用手工拆卸、焚燒、強酸萃取、填埋以及丟棄等方式。如此處理導致較難回收的寶貴資源大量浪費,同時產生大量的重金屬和有毒物質,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3.多頭管理,導致監管不力 我國對電子垃圾管理實行分級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模式,涉及工信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環保部等多個部門。這種管理模式存在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不清、監管矛盾等諸多問題,致使在各環節中責任主體不明確,形成灰色地帶,產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以及監管體系失靈現象。 二、對策建議 1.嚴格監管,從源頭減少電子垃圾的總量 總量巨大是我國電子垃圾處理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倡導循環經濟,將“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傳統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綠色發展模式,從源頭減少電子垃圾的產生;另一方面,要加大執法力度,嚴禁國外電子垃圾流入境內,從而減少電子垃圾的總量。 2.加強電子垃圾處理的制度設計 首先是要理順管理體質,明確相關部門的職權,落實監管責任;其次是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法律、行業規范和環境標準,提高行業門檻,淘汰小規模和無技術的小作坊和企業。明確生產者、銷售商、回收處理商、消費者和政府之間的責任,明確“生產者責任延伸”管理模式。 3.建立電子垃圾回收體系,系統解決電子垃圾回收處理 建立電子垃圾回收處理準入機制,明確電子垃圾處理工廠必須是高科技、低污染的現代化企業,明確電子生產企業自建和社會開辦的專業大型電子垃圾處理工廠在電子垃圾回收處理中的主導地位,并制定相應合理的回收環節和運輸物流費用的國家指導價。同時加大監管和執法力度,提高非法回收渠道的營運風險和成本。 建立可追溯的信息監管渠道,采用物聯網、電子標簽、大數據技術等建立一套電子垃圾科學回收的信息化系統,提升回收環節的專業化、信息化水平。 4.重點扶持大型專業電子垃圾處理企業建設和技術改造 電子垃圾處理是需要高成本、高專業性和高技術含量的產業,前期投入較大,收益較慢,企業負擔重、積極性不高。建議在短期內國家設立專項資金并與國家開發銀行長期無息貸款相結合,集中、重點支持大型專業電子垃圾處理企業的建設,支持引進高端處理設備和技術改造,逐步淘汰低水平、低效果的企業和小作坊。隨著電子垃圾回收處理行業的規范和市場的成熟,電子垃圾處理企業將逐步能夠自負盈虧,國家可以逐步減少補貼。
|
|
|
|
推薦圖片 |
 | 【環保】大氣污染防治是中美環保合作的重要 | 10月8日,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北京會見美國康寧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孟安睿。翟青指出,大氣污染防治是中美環保合作的重要領域,中國愿與美國就污染防治領域展開交流與合作,推動中美環保事業發展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