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太原市省城垃圾分類 還需跨過幾道坎 |
(時間:2015-8-11 10:28:57) |
高價回購、與信用掛鉤、嚴管重罰、征費管理……近期,國內眾多城市頻頻出招試圖破解垃圾分類難題。今年5月份,我市被列為國家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我市將采取哪些舉措?還需跨過幾道坎?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垃圾年增8%分類勢在必行 在市區通往陽曲縣侯村鄉的道路上,每天滿載垃圾的環衛車絡繹不絕。從2008年至今,除1000噸生活垃圾被用于焚燒發電外,其余生活垃圾均被運至侯村生活垃圾填埋場。越來越多的垃圾多年前便已讓設計處理能力1500噸/日的填埋場不堪重負。 我市到底每天產生多少生活垃圾?環衛部門數據顯示是4500噸以上,且每年還在以8%的速度增加。“新建垃圾填埋場選址十分難,除擴大垃圾焚燒發電廠規模外,最根本的出路還得對垃圾進行分類,做到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市環衛局副局長時中瑛表示。 垃圾分類,就是將垃圾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做到物盡其用。一方面,可利用垃圾被循環利用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實現了垃圾減量化,降低了處置成本,減少了對自然的危害。市民認知不高回收體系缺失 早在2006年,我市便采取了垃圾分類的舉措。細心的市民會發現,絕大部分道路旁的垃圾箱均為兩個箱體,其中一個標注“可回收垃圾”,另一個標注“不可回收垃圾”。然而,使用過程中卻并沒有明顯不同,各種垃圾混雜在一起。唯一的分類則是拾荒者一個挨一個翻揀著可以當廢品賣錢的東西。一位環衛工作者坦言,“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執法體系,這些垃圾箱的象征意義和宣傳意義遠遠大于其分類收集垃圾的作用。” 走訪得知,除了市民對于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的認識還不夠外,垃圾分類回收機制整體缺失,沒有形成完整的鏈條是最根本的缺陷。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居民家中到樓院的配套垃圾桶、再到收集轉運設施,然后是配套的處理設施,只要有一個環節跟不上,就會功虧一簣。”“首先,居民能否從源頭處將垃圾進行分類,是整個垃圾分類體系建設的基礎。其次,基礎設施的配套是整套體系運轉的關鍵。按照目前狀況,即便有的區域垃圾進行分類,但在轉運過程中,由于專業清運車輛和終端資源化利用設施的缺失,環衛工人還得將垃圾混裝在一起,或運往焚燒發電廠,或運至垃圾填埋場。”“垃圾回收體系的建設,需消耗大量資金、人力和物力,目前國內還未有城市達到這一標準要求。”時中瑛坦言。大分流小分類我市摸索前行 按照現有設施設備,我市環衛部門確定了“大分流、小分類、分門別類處理”的垃圾處置格局。建筑垃圾運往渣土場處置;醫療垃圾由專業的收集人員定時上門密閉收集,集中處置;枯枝樹葉等園林垃圾運往晉源園林垃圾場進行生化處理;鋼渣等工業垃圾由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置…… 對日產量巨大的生活垃圾,環衛部門暫定小店區、迎澤區、高新區、經濟區等地按“可焚燒、不可焚燒”進行分類。不可焚燒的垃圾,填埋處理。可焚燒的垃圾,運往垃圾焚燒發電廠,經過5至7天的發酵,增加熱值后再焚燒,既減少了垃圾量,又提高了發電量;其他縣(市、區),則按“有機物、無機物”進行分類,逐步探索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工作機制。 與此同時,我市今年將開展垃圾分類投放和分類運輸,包括社區和村莊在內,先期選定10個試點,2016年擴大到30個試點。到2017年,全市范圍內20%的區域要分類收集。2018年分類收集的范圍增加一倍,達到40%。到2020年,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人均生活垃圾清運量下降6%,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要達到60%,逐步達到國家制定的相關標準和要求。 另外,我市還將啟動循環經濟環衛產業園區建設。園區規劃建設日處理能力3000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500噸的餐廚垃圾處置廠、3000噸的污水處理廠、700噸的污泥處理廠、25噸的醫療垃圾處理廠等一大批垃圾終端處理設施。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