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臺灣海洋垃圾污染嚴重 環保組織呼吁建立應對機制 |
(時間:2019-7-15 14:05:41) |
有環保組織近日公布調查統計數據,通過走訪臺灣海岸線121個監測站,估計目前臺灣海岸上有超過1227萬公升體積的垃圾,重達646噸。 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媒體報道,根據該組織的快篩調查,全臺灣海岸線的一半垃圾量集中在占總數一成的13段海岸線上,其中以北海岸(基隆、新北、桃園)和西南海岸(彰化、云林、嘉義、臺南)污染最為嚴重;海洋廢棄物類型則以塑料瓶罐占比最高,其次為發泡塑料與廢棄漁具。 該組織估算,臺灣海岸線共累積近16萬袋黑色大塑料袋、超過1227萬公升、總重646噸的海廢垃圾。這相當于平均每100米海岸就有13袋海廢垃圾量。 參與本次快篩調查的環保組織負責人介紹,臺灣平均每公里海岸線上的海洋廢棄物體積是日本的2.4倍、韓國的1.7倍。該組織呼吁臺當局盡快建立“海洋廢棄物管理專法”及海廢污染管制標準,并開展后續海廢監測調查,以利各縣市依據海岸垃圾嚴重程度訂立清除策略,盤點適合各海岸段的清運方式。 據臺灣《聯合報》消息,相關數據發布后,負責管理社交媒體主頁“動手愛臺灣”的陳信助到“全臺最臟海岸”新北瑞芳查看污染情況,他表示,由于沒有道路,該海灘難以進入,“一到現場就被眼前的海廢驚嚇住,這里垃圾以廢棄漁網、浮球、保麗龍(泡沫)最多。” 早前有大陸媒體報道,當地學者表示,臺灣受日本暖流和季風等影響,成為東亞與南亞海洋垃圾的攔截網,加上自己產出的垃圾,臺灣既是海洋垃圾的受害者,也是污染周邊海岸的加害者。專家認為,減少海洋廢棄物的第一步是源頭減量,至于減量方法,要評估海洋廢棄物來自何處。 根據此前臺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花蓮北濱海岸的監測結果,大部分海灘廢棄物都來自“海岸游憩與日常生活”與“傾倒廢棄物”。臺灣有55處鄉鎮垃圾場處于河流區域或海岸附近,有團體擔心若處理不當,遇到暴雨或臺風天氣,沖刷出的廢棄物將與城市下水道垃圾一同被沖到海洋。 臺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早前表示,海洋塑料微粒的污染在臺灣周邊海域已達普遍而嚴重的程度。科學家發現,塑料經過光的作用將碎裂分解成極小微粒,漂浮于海面、逐漸沉入深海,勢必對海洋生態系統、海洋功能和人體健康產生威脅。 據報道,臺行政當局“環保署”已經推出減塑政策,除了擴大購物用塑料袋收費的行業類別,還發布“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公告在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
|
|
|
|
推薦圖片 |
 | 中信環境技術日照危廢項目成功點火運行 | 7月1日,中信環境技術日照市工業廢物資源利用處置中心項目成功點火運行。嵐山區委書記來風華、日照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費融、嵐山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秦玉新、中信環境投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