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世博2萬噸垃圾將變廢為電 |
(時間:2010/9/14 10:18:31) |
世博會開幕一周,雖然預計的人流高峰沒有如期而至,但世博園區隨著客流而產生的垃圾并不少,每天足有上百噸。計算下來,184天的世博會周期,會產生大約2萬噸的生活垃圾,這些垃圾要如何處理,焚燒還是填埋?展示著未來城市發展新技術的世博會,有沒有給出垃圾處理的新方案? 何去何留? “園區垃圾分類收集還存在不少問題,很多游客通常把食品垃圾與一般垃圾混裝,這增大了我們的工作量。”上海世博局局長洪浩此前在總結世博會首日運行情況時說,其實,此后垃圾分類的改進也并不明顯。 根據可能出現的廢棄物種類來劃分,園內將實行生活垃圾三種分類方式,即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 在園區內就看到,雖然很多區域都擺放了分類垃圾桶,但是大部分游客對于“分類”都“視而不見”,垃圾大部分可以保證入桶,但未必能“正確”入桶。 據洪浩透露,正式開園前,世博園垃圾日處理量高達上千噸,主要原因是“裝修垃圾跟普通垃圾混在一起”。即便是4月20日試運行的首日,園區內還是可見大量的裝修垃圾四處堆放。不過,隨著展館的陸續完工,園區垃圾有著顯著下降。開園首日產生垃圾210噸,此后數日,生活垃圾數量在百噸開外。 負責世博園區垃圾收集清運的上海環境實業有限公司世博分公司首席運營官袁述民5月4日就表示,目前園區產生的垃圾量要比原先預計更大一些,主要是因為主辦方增加了餐飲供應,包括允許游客帶食品入園,都增加了生活垃圾和餐飲垃圾的產生量。隨著未來客流增多,天氣轉暖,園區垃圾量可能進一步上升,但目前世博環衛部門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確保園區環境整潔有序。 世博會前夕,一度出現過清潔工供不應求的現象。后來相關部門從郊區找來保潔隊伍,每天由專車接送他們抵達世博園區。據了解,目前,世博園區有保潔人員3800名,每人的收入在千元左右,這些保潔工崗位要求嚴格,責任片區出現紙屑、煙頭等垃圾,必須在15分鐘內全部清除。 但世博園區的垃圾畢竟不會自動消化,它最終還是會被運送到遠在幾十公里之外的上海老港四期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與它們相同命運的還有上海60%的生活垃圾。這也是中國最大的垃圾填埋場,記者在填埋場看到,那兒已經有一座綿延數公里的“垃圾山”,密集的集裝箱卡車在彌漫著異味的空氣中忙碌地工作,它們從不遠處的河道碼頭將垃圾運往此處。這一處碼頭,連接著上海市區多處碼頭,來到這兒的垃圾有90%是通過河道運輸至此。 對于這座日處理垃圾量上萬噸的填埋場而言,世博園區產生的垃圾不過百分之一,但是這場世博會卻在改變著它的運作方式。“原來每日只有1500噸垃圾是通過集裝箱運輸,其余都是散裝運輸,但是為了世博會,從5月1日起,它提升到每日6000噸。”填埋場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這樣做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防止垃圾在運輸過程的滲漏以及滋生蠅蟲。 “這樣做,成本當然會增加很多,但這是一個趨勢。”上述負責人說,不僅在世博會期間如此,之后這種集運垃圾的量只會有增無減。最后,這些被填埋的垃圾產生的可燃氣體,將被抽取出來燃燒發電。 世博貢獻 世博會對于上海的垃圾處理而言,其意義當然不止于此。就在世博園區,它也正在收集垃圾的環節應用新技術,而這又可能成為一種趨勢。 世博園區內花費6000萬元人民幣配備的全球先進生活垃圾氣力輸送系統,目的就是讓包括“一軸四館”在內的永久性建筑的垃圾都可以自動回收,此外世博園區還設有51個垃圾氣力輸送投放口,這種高效、衛生、密封、便捷的自動化垃圾收運方式大范圍應用于市政道路和大型場館在中國尚屬首次。 據了解,這種垃圾收集方式,利用環保型抽風機制造氣流,通過埋設在地下的真空管道網絡,將各個垃圾投放口投入的垃圾輸送至垃圾收集站,實施氣、固分離,再經過壓縮、過濾、凈化、除臭等一系列處理,最后被“打包”送出園區,運至垃圾處理廠。 這種垃圾氣力輸送系統的優點十分明顯。一是垃圾流密封、隱蔽,有效地杜絕了收集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其次,它降低了收集垃圾的勞動強度。第三,它消除了人力車、垃圾桶等傳統垃圾收集工具,基本避免垃圾運輸車輛穿行于居住區。 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也說,這個系統雖然非常先進,但是目前使用的效率不是很高,游客用得還不多。不過,氣力垃圾輸送系統在發達國家的城市也是剛剛開始使用,這在世博會上也是試點。 他認為,這種新型的垃圾收集方法,在特大型城市,尤其是人口密度比較高的城市,交通非常繁忙、壓力非常大的城市,應該說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它可以避免“跑、冒、滴、漏”,可以將中心城區的垃圾輸送到收集點,避免了環衛垃圾車在街區里面穿行,也可以減少交通的壓力,這是代表未來的先進方法。“在世博會使用以后,不斷總結經驗,今后會在上海某些街區逐步開始實施。” 但是,這還僅僅是垃圾處理的“初級階段”。在世博會的城市最佳實踐區臺北館展示的一個案例顯示,臺北要實現的,是一個城市垃圾零掩埋目標,讓偌大的填埋場成為“擺設”。 “就在2010年年底,臺北預計就可以實現垃圾零掩埋的目標,成為世界城市的典范。”臺北市環保局官員顧志康如是說。當然,臺北能走到這一步,也不是一蹴而就。據了解,臺北在2000年開始推動垃圾零掩埋計劃前,當地居民也是如前文所述世博園區內的一幕,他們并不善于進行垃圾分類。當地政府也花了大力氣,在2000年7月之前,臺北市政府花了整整一年時間來進行宣導,告訴民眾資源回收的重要、怎么實現垃圾分類、政府會制定什么政策等等,尤其是制定法規強制老百姓進行資源回收。 現在的臺北,沒有垃圾場。每天固定的時間和路線,臺北的環衛車會上門收垃圾。如果民眾沒有將垃圾分類,那么環衛工人會拒絕帶走垃圾。而一旦民眾交出的垃圾屬于不可回收,又無法焚燒,那么必須掏約5元人民幣買一個袋子單獨裝這些垃圾。也就是說,在臺北,多丟垃圾多收費,少丟垃圾少收費。9年多過去了,臺北每日垃圾量從每天3000噸下降到了現在的1200噸,而且大部分都是可以焚燒、實現資源回收的垃圾。 在世博會日本館里也展示了類似的垃圾場所改造,該館宣傳推進總監上草美紀就說,在日本,有著非常嚴格的垃圾分類規定,某天只收某一種類的垃圾,如果業主扔在垃圾箱里的垃圾不是該類,是要被退回的。經過很多年的熏陶,這已經成為日本社會的普遍共識,鮮有違規者。 “日本的房東不太愿意租房給留學生,因為他們往往不知道怎么區分這些垃圾,最后被退回來,房東也有責任,也會很麻煩。”上草美紀也注意到,在中國,這種垃圾的嚴格分類還不容易做到,“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