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借鑒世博園區精彩案例 破解申城垃圾難題 |
(時間:2010/10/12 14:53:58) |
一個又一個成功解決城市垃圾難題的案例在世博園區內生動演示,為申城提供了良好的借鑒。近日,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物業管理人員、小區業委會成員等各界人士共同參觀世博園,近距離感受垃圾分類成功經驗后,紛紛獻計獻策。 學臺北隨袋征收 丁美真(上海市人大代表):臺北案例館給我的感覺是震撼。10年間,臺北家庭垃圾量減少67%,資源回收率從2.4%提高到45%,今年年底有望做到垃圾完全零填埋!臺北市民能做到的,上海市民也能學著做。 最關鍵的是推出垃圾處理費“隨袋征收”辦法,要求市民使用收費垃圾袋,除了不收費的廚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別的垃圾扔得越多收費越高。這樣才能把市民的觀念轉變到“我要分類”上。垃圾正確分類后,市民真正花在垃圾袋上的錢就少了。 8月上旬市統計局的調查表明,31.2%的受訪市民表示完全能接受征收垃圾處理費,35.5%表示勉強能夠接受,有14%表示無所謂,只有19.3%表示反對。 垃圾分類是系統工程 王震(上海市廢棄物管理處廢管科科長):從源頭上減少垃圾是一項系統工程,收、裝、運各個環節都要暢通,才能保證垃圾分類得以完全實施。現在上海的廢舊物資回收系統并不完善,一方面許多廢舊物資無處可去,另一方面一些回收企業“吃不飽”,整個系統處于不平衡狀態之中。如何促成整個回收鏈條的形成,尤其需要政府的力量來推動。 小區硬件設備要跟上 李惠萍(上海市政協委員、同濟大學附屬肺科醫院副院長):垃圾分類,硬件設備不可或缺。萬科向七寶地區數千戶居民贈送雙色分類垃圾桶,這比只是嘴上說說更具有實際操作性。這項公益性活動應繼續推廣。能將廚余垃圾“變”成肥料的生活垃圾生化垃圾處理機也是個好幫手。雖然它價格不菲,但可以研制價格更低廉的相同功能機器,讓這些看得見的環保教材更貼近大眾。 中心城區可先行試點 曹海龍(保利十二橡樹小區物業經理):上海人口多,大規模推行新政可能效果未必好。我建議從盧灣、靜安、黃浦等中心城區中挑選一至兩個區先行試點全面系統的垃圾分類,完善后再推廣到全市。 讓民間機構多發揮作用 胡敏(上海市人大代表):申城富有愛心、熱愛環保的人士數量相當多,我們應該很好地利用民間機構、團體和志愿者隊伍,讓他們宣傳、帶動廣大市民熟悉垃圾分類,盡快由不熟知到熟悉,進而習慣。 環保教育從娃娃抓起 李霞(靜安麗舍業委會副主任):瑞典館中,普通瑞典人的廚房櫥柜里面居然放的是各種分類垃圾,這是每個瑞典孩子都會做的。我們不妨讓孩子接受更全面的環保教育,讓他們帶動大人一起分類。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