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中國科學家有望利用脫硫廢棄物把河套平原鹽堿地改為良田 |
(時間:2010/11/11 10:41:45) |
中國科學家正在應用一種以脫硫廢棄物和鹽堿地改良劑為主的技術模式改良黃河河套平原的鹽堿地,如果這一技術能夠大面積推廣,西北糧倉將進一步增產。 千百年來,地處中國西北的黃河河套平原一直被稱為“糧倉”。但寧夏大學副校長許興表示,作為黃河灌區最大的后備耕地資源儲備區,黃河河套地區1500多萬畝灌溉農田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鹽漬化問題,嚴重制約這一地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 許興同時說,黃河河套地區也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燃煤電廠產生的大量脫硫廢棄物對生態環境造成潛在的污染威脅。 2007年,寧夏大學、寧夏農林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聯合申報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黃河河套地區鹽堿地改良及脫硫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近日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組織的課題驗收。 這一項目屬于“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針對黃河河套地區不同類型鹽堿地的合理開發利用問題,以脫硫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切入點,研究突破了鹽堿地堿性成分不易改良的技術瓶頸,集成創新并提出以脫硫廢棄物和鹽堿地改良劑為主的鹽堿地綜合改良技術體系和不同類型鹽堿地改良的技術模式。 通過4年的研發與試驗,研究組提出了脫硫廢棄物改良鹽堿地施用技術、水鹽調控技術、土壤快速培肥技術等6個關鍵技術,并且建立了不同類型鹽堿地試驗示范區601畝,輻射推廣26009畝,為中國其他地區大面積改良培肥鹽堿地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示范樣板。 研究組還研制出了鹽堿地改良劑配方5個,提出了12種耐鹽植物在脫硫廢棄物改良基礎上的栽培技術。 目前,技術成果在寧夏西大灘、惠農區、紅寺堡3個不同類型鹽堿地示范區進行了大面積示范推廣,累計改良鹽堿地10.1萬畝。示范區單位土地面積經濟效益平均提高35%以上,年新增產值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0%以上,惠益10萬戶35萬多農民。 在實現鹽堿地改良的同時,生態治理衍生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示范區培育形成了“生物質能源植物”和“鹽堿地設施農業”特色新型產業,以甜高粱和甜菜為主的生物質能源植物種植已初具規模。“鹽堿地設施農業”土壤鹽漬化防治技術已在寧夏銀北地區50萬畝鹽堿地利用方面進行輻射推廣。 據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資料統計,中國鹽堿土地面積約3500萬公頃,其中堿土面積870萬公頃。由于氣候等多方面原因,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利用脫硫廢棄物改良鹽堿地的技術除在寧夏推廣外,還輻射到內蒙、新疆、青海、甘肅、陜西等省(區),面積已達到50多萬畝。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