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同濟大學教授戴曉虎:污泥資源化利用是未來發展趨勢 |
(時間:2011/5/31 11:35:54) |
2010年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已建有2500多座,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已達到每天1.22億立方米,為實現國家的減排目標和水環境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污水廠的建設及投運伴隨產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以含水率80%計,全國年污泥產生量將很快突破3000萬噸,污泥處理形式十分嚴峻。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戴曉虎表示,污泥資源化利用已是未來發展趨勢。 戴曉虎指出,污泥既是營養物質又是能源物質,大量污泥的無序棄置,導致營養物質和能源物質無法得以有效利用,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 國外發達國家已經不再將污泥視為廢棄物。根據德國循環經濟法,已從法律層面上把污泥定義為資源無而不是廢物,通過技術開發和政策扶持鼓勵和強化對污泥進行資源化利用。歐盟為廢棄物的處理處置提出“金字塔”戰略,充分反應了歐盟最求“廢棄物”資源再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理念。 土地利用是主要處置方式 盡管歐盟對污泥土地利用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爭議也日益突出,但是處理后污泥“產品”進入土地(英、法進入農田)仍然作為主要的處置方式。經過穩定化的污泥進入土地,不但提供的氮、磷,而且補充土壤有機質。 “產能減碳”是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環保和資源化利用的呼聲日益高漲,能源資源緊缺,發達國家已通過政府補貼的形式將污泥資源化列為主要發展方向。歐盟越來越重視通過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如污泥厭氧消化前的高溫高壓熱水解、污泥和城市有機物共發酵制燃氣及污泥磷回收等手段,實現污泥的高效產沼和資源回收,實現了產能與減碳的目標。 戴曉虎對中國水網記者表示,我國城市污泥處理處置任務緊迫,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同時由于污泥處理處置剛剛起步,可以充分吸取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與先進技術,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當今能源、資源短缺的形勢下,為了實現我國的低碳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應該利用我國目前污泥處理剛剛起步的契機,積極鼓勵污泥的資源化利用,采用優惠的補貼政策,如再生能源、碳減排交易等手段,加強污泥資源化利用的技術開發與推廣,強化向污泥要能源和資源,改變將污泥視為廢棄物,“消滅污泥”的觀念,為國家節能減排,資源化綜合利用開辟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戴曉虎擅長城市污泥及城市有機質厭氧消化,生質能回收,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及工程化應用研究,他于1996年-2009年,曾擔任世界知名環境企業德國“PASSAVANT-ROEDIGER”環境工程公司技術總監,先后負責了上百項污染控制工程的技術開發研究及轉化應用,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