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固廢】西安:新農村建設如何完成垃圾突圍 |
(時間:2011/6/7 11:00:21) |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增長,農村居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擁有干凈、整潔的生活空間成為農民們的一個新愿望。這不僅對人們觀念里農村“臟亂差”的形象提出了挑戰,也讓如何保持環境衛生、改善居住條件,成為新農村建設中一個日益凸顯的重要課題。 垃圾成農村“短板” 整治迫在眉睫 最近幾年,西安的新農村建設可謂卓有成效:農村的道路更平坦寬闊了;基礎設施更完善了;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生活條件也不斷改善;不少農民蓋起了新房子,添置了新家具家電,甚至購買了自己的小轎車……農民們吃好了、穿好了,生活條件富裕了,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垃圾也逐漸多了起來。 6月初,通過對西安近郊的農村進行走訪,記者發現,如今,雖然西安周邊農村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但在部分區域,仍然存在著“垃圾圍村”的現象,不僅有損村容村貌,也給不少村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擾。 在長安區的隨機走訪中,記者注意到,在部分村子里,村民日常傾倒垃圾的地點,是位于村口的一個大型垃圾箱,或許是因為長時間未曾清理,大多已被裝滿,溢出來的垃圾隨意地散落在四周。有些村民索性直接將垃圾倒在旁邊,時間久了,就以垃圾箱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小型垃圾堆,使周圍環境顯得十分臟亂。在北崛垛村附近,從子午大道一拐到進村的小路,路邊的一處空地上不僅雜草叢生,且地面四處散落著塑料袋、空瓶子等生活垃圾,一層層堆疊著,看起來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清理了。天氣漸熱,老遠就能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記者在路邊攔住一對母女模樣的村民詢問時,這位母親說,這里已經成為了附近村民的一個公共垃圾場:“村里人平時有生活垃圾都會往這里倒,既沒人管也沒人清運,我們也覺得既不好看,又不好聞,但垃圾實在沒處倒。如果這里垃圾堆得太多了,就會點一把火,把它焚燒掉。” “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民從過去的分散居住向不斷聚集的方向發展,垃圾的產生更加集中化,也就更難通過自然手段降解。”談起“垃圾圍村”的危害,西安市固體廢物管理處總工程師郭隨寶憂慮萬分,他告訴記者,農村垃圾的隨意傾倒、堆放,對于土壤、河流、地下水的污染,都是十分嚴重的。“這種危害在短期內體現的并不明顯,但具有累加的效果。如果不提早下手,及時處理,等對環境產生實質性破壞時,就為時已晚了。到那時,無論是治理還是恢復,都將非常困難。” 郭隨寶說,農村垃圾中含有大量塵土、粉煤灰等無機質,有機質含量和含水量低,比城市垃圾更適合填埋:“如果能在農村設立垃圾臺或中轉站,及時將垃圾進行集中填埋處理,無論是對改善農村環境,還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戶縣模式:讓日產日清成為常態 在戶縣廣大農民中曾流傳著這樣幾句順口溜:“街道沒有綠化帶,美化環境靠種菜;垃圾傾倒河堤內,處理全靠發洪水。”多年以來,將垃圾傾倒在空地上、河流兩岸,任由其隨風吹、隨水流,曾是戶縣農村居民處理日常垃圾最主要的方式。“從前很多村子里,房前屋后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河道里沒水的地方就有垃圾,風一吹,塑料袋滿天飛,到了夏天,更是又臟又臭。”戶縣四城聯創辦農村環境管理科科長李君堂說,這不僅深深困擾著群眾,也讓管理者傷透了腦筋。 從去年年底起,為了改善農村居民居住環境,提升軟實力,戶縣開始著手下大力氣,對農村整體環境進行整治,半年以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本月初,記者來到戶縣甘河鎮勝利村時,一進村,平坦的道路、整齊的綠化帶和一塵不染的環境,讓記者眼前一亮。在勝利村內,很多居民的家門口角落里,都擺放著一個式樣相同的圓形提桶,上面寫著“愛護環境,愛我家園”的字樣,桶內大多空空蕩蕩。村民王望民告訴記者,這個提桶是村里統一配發的,家家戶戶都有:“每天只要把家里產生的垃圾清掃到一起,倒進這個桶里,早上將桶放在家門口,很快就有保潔員來將垃圾收走。”王望民說,如今自己已經形成了習慣:“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垃圾桶放到門前去,再順便打掃一下家門口的衛生。”這樣一來,房子的里里外外都干凈了,而馬路上和街道兩旁,則有專門的保潔員予以清掃。記者注意到,在勝利村的每一個路口處,都豎立著一塊標示牌,上面寫著道路的名稱以及負責道路衛生的保潔員、監督員姓名。村里的垃圾統一收集后,則由保潔員負責運到村東邊的小型填埋場,統一填埋處理。 不僅僅是勝利村,如今,戶縣縣域內的500多個行政村,幾乎家家都有垃圾桶,村村都有保潔員。而垃圾清運形式,也大多和勝利村相類似。戶縣四城聯創辦公室副主任肖毅軍告訴記者,這種形式最大的好處,就是做到了日產日清:“每天都對當日的垃圾進行清理,邊扔邊埋,避免了堆積的現象,也避免了暴露在外散發異味、招惹蚊蠅。”肖毅軍說,對于農村垃圾而言,這種方法非常實用,推廣之后,對于農村衛生環境的改善,起到了十分顯著的效果。 “按照全國城鄉環境衛生整治行動的要求,現在我們已基本上做到了集中收集,但要做到集中處理,則還需要一定的硬件設施支撐。”肖毅軍坦言,如今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尚且沒有達到全縣統一處理垃圾的目標:“利用村里的小型填埋場,畢竟不是長遠之計。要做到統一填埋,首先需要有一個容量足夠大的垃圾填埋場。”如今,戶縣的大型垃圾填埋場已經在建設當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戶分揀,村收集,鄉鎮拉運,縣處理”的運行機制,將會更加完善。 克服困難 讓農村一直整潔下去 “整治農村環境衛生,不僅符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更符合民生要求,是一件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革命性"行動。”西安市四城聯創辦公室副主任李成剛說,在農村進行環境衛生治理,比起城市有更大的難度,而原因是多方面的:“農村居民居住比較分散,很多政策要推進和落實,都具有一定的困難。在有些地區,一個村里的居民,互相之間離得非常遠,要開一次小組會議,人員都很難湊齊。”李成剛說,這種情況在山區尤為明顯,這就需要基層干部靈活應變,采取多種方法,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具體要求,保證所有村民都能從中獲益。 “在工作中,我們還發現,改變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也是環境衛生整治中的一項艱巨任務。”李成剛表示,雖然大部分村民對環境改造拍手叫好,但也有少數群眾依然固守著原有的觀念:“有些群眾覺得原來也"好著呢",依然保持著多年來的習慣,仍有亂丟垃圾的行為。”李成剛認為,面對這種情況,宣傳教育、制度管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工作的推進,讓農民切實感受到環境整治的好處:“沒有人天生就不愛干凈,如果村里的每個角落都干干凈凈,路邊隨處可見垃圾箱,我相信人人都能改掉隨地扔垃圾的習慣。” “總而言之,這次行動的推進不是一朝一夕,需要一個過程。”李成剛坦言,保護環境衛生的口號,在城市已經喊了很多年,城市居民早已習以為常。但在農村,卻是近幾年才提出,在大多數地區,還沒有成為常態。農村環境衛生治理的道路究竟應該怎么走?如何做到既保護農民利益,又取得切實效果,也成為了管理者不斷思考的問題。“沒有經驗,也沒有先例,很多做法都是在進行探索和嘗試,難免會走彎路。” 令人欣喜的是,上月中旬,西安市政府下發了《西安市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作的指導意見》,該《意見》被李成剛主任稱為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行動綱領”。《意見》中所提出的工作標準和要求,都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不僅對整治工作提出了"八有"、"八無"的具體標準;對垃圾清理人員、設施進行了數量上的規定;而且對從前分工不清,責任不明確的部分,做了進一步的職責分工。”李主任說,更重要的是,《意見》對整治工作的經費保障也做了安排:“其中提出,綜合整治工作資金的籌集,采用區縣政府投入為主,鄉村和村民集資為輔的方式,由市政府給予一定支持。并對建設保潔設施、雇用保潔人員的補貼方式及數額進行了明確規定。”他表示,經費保障是進一步推進整治工作的基礎,而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建立起農村環境衛生的長效機制:“環境衛生整治不是一次臨時行動,而是要通過這次行動,讓保潔設施成為農村的基本設施,讓保潔員成為一個長期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反彈,讓農民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習慣,也讓農村永遠干凈、整潔下去。”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