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保】農業部《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 |
(時間:2015-4-15 13:20:28) |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農業部近日下發《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提出形成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農業面源污染解決方案,力爭到2020年農業面源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即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和農業水環境污染,化肥、農藥減量使用,畜禽糞污、農膜、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資源化利用、綜合循環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促進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協同發展。 目前,我國農業資源環境遭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已日益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約束。一方面,由于工礦業和城鄉生活污染向農業轉移排放,導致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下降和污染問題凸顯;另一方面,在農業生產內部,由于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長期不合理過量使用,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和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不合理處置等形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這些都加劇了土壤和水體污染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 張桃林說,當前農業面源污染總體不容樂觀,但是污染種類多、分布廣,各種類型在不同地區差異比較大:在西北干旱地區,由于農膜的大量使用,農膜白色污染比較突出;在中東部地區,由于化肥、農藥的使用,再加上特殊的氣候條件,農藥化肥面源污染的問題相對突出;在南方,由于畜禽養殖規模化水平比較高,規模也比較大,相對來講可能農業畜禽糞污污染問題就比較突出。 “現在農業面源污染的形勢是局部有好轉,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清潔生產技術等有效措施的應用,在一些重點防控地區,比如滇池、巢湖、太湖已有所好轉,但也有一些地方有加劇的趨勢。”張桃林說。 “一控”主要體現在農業用水量方面。我國農業用水利用率較低,1立方米灌溉水只能生產1公斤糧食,低于發達國家1∶1.2至1.4的水平。農業部提出要把農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通過采取節水農業等措施,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同時要加強農田設施建設,包括管網建設,減少灌溉水在輸運過程中的消耗,也可以提高水資源有效利用系數。 張桃林表示,面源污染要解決的重點問題首先是化肥和農藥污染問題。化肥方面,現在化肥使用量總體比較高且利用率低,尤其是果樹、蔬菜方面的問題相當突出。農藥方面,現在農藥使用量約32萬噸,農藥利用率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目標是要控制在30萬噸。 畜禽糞污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一個最大來源,我國年出欄生豬約7億頭,而且規模化養殖增速較快,比重已達40%。張桃林認為,規模化養殖之后,如做得好可以集中處置,提高利用效率,但如果處置不當或者配套設施跟不上,甚至可能會產生環境事件。 農作物秸稈問題也被認為是比較突出的農業環境問題,特別是隨著作物產量連年提高,農作物秸稈量超過9億噸,其中可以收集的秸稈量達到8億多噸。農業部提出把秸稈的綜合利用率從現在的76%提高到85%左右。張桃林介紹,對這些秸稈進行有效綜合利用,包括發展肥料、秸稈還田、飼料化、燃料化等利用,已積累了比較成功的經驗。 我國農膜使用量是250萬噸,其中地膜是140萬噸。但大量地膜殘留在土壤里,既影響土壤的結構,又易引發動物的誤食中毒現象。本來“白色革命”是為了促進生產發展,但卻導致了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張桃林建議今后要對癥下藥。材料方面,由于成本比較低,大量使用小于0.008毫米的農膜,不易降解。要通過經濟激勵、政策支持,促進農民更多使用合乎標準的材料。收儲方面,要加強收儲網絡體系的建設,農膜收儲的技術、機械、工藝等要跟上。
|
|
|
|
推薦圖片 |
 | 【環保】大氣污染防治是中美環保合作的重要 | 10月8日,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北京會見美國康寧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孟安睿。翟青指出,大氣污染防治是中美環保合作的重要領域,中國愿與美國就污染防治領域展開交流與合作,推動中美環保事業發展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