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我國將引領國際綠色低碳發展 |
(時間:2015-6-16 15:01:15) |
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日本名古屋大學共同創辦的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主持編寫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5)》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布。《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是以氣候變化、能源政策和低碳經濟發展為主題的政策性年度研究報告。日前,在該報告研討會上,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該報告的主編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薛進軍、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湖北經濟學院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孫永平等專家,了解今年報告提出的很多新觀點。 中國引領國際綠色低碳發展 報告總報告的作者、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和王苒博士將“綠色低碳發展化”與中國經濟的新常態聯系起來,認為“綠色化”發展為經濟轉型期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范本,并將成為解決氣候系統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報告提出中國在實現“一帶一路”發展時一定要重視環境保護和低碳,在綠色發展觀引領下發展沿線國家的綠色能源、綠色工業化、綠色城鎮化,推進綠色消費和綠色制度保障等,特別是要避免過去發展過程中發生過的產業轉移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傳遞。發展綠色“一帶一路”,不僅會推動沿線沿路國家的經濟發展,也會提升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關注中國何時達到碳排放峰值 作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國,中國的碳排放峰值一直是國際社會關心的重大話題,2014年11月,《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提到,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能不能實現這一計劃以及如何實現,成為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點。報告副主編、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戴彥德和朱躍中研究員、馮超博士對通過中國能源發展路線圖進行各種情景分析,認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帶動著能源行業的發展呈現出能源消費增速逐漸放緩、供需矛盾逐步減小、消費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等一系列新的變化與發展趨勢,這為中國能源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開創了良好的開端。同時,無論從國際能源發展的大環境,還是國內的經濟、能源發展形勢來看,中國均處在能源轉型的最佳時期,目前的能源發展戰略也直指綠色低碳發展核心,未來中國在不斷強化節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轉變能源消費結構的情況下,中國將有可能在2020年左右達到煤炭峰值,2025年至2030年期間實現碳排放峰值,2035年前后實現能源峰值。實現能源發展向綠色、低碳轉型。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所所長王毅和副研究員鄒樂樂則利用情景分析方法對未來可能的若干類政策進行了模擬,得出結論認為,中國的主要峰值可以分階段達到:未來5年到10年,主要能源、污染密集型產業達到峰值,實現產業結構將發生變化、結構節能貢獻率增加;未來10年到20年,主要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實現峰值;2030年前后,達到碳排放峰值。而通過對不同達峰時間的政策組合帶來的經濟影響進行敏感性分析發現,中國實現碳排放峰值取決于綜合成本。 我國有獨特的能源稟賦和產業經濟結構,提早達到峰值必須付出較大的代價,因而面臨困難的選擇:從經濟代價的角度考慮,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峰值比較適宜控制在2032年以后達到,但是考慮到國際減排壓力以及空氣質量控制的目標,可以采取相關的政策措施(如能源結構調整和有效降低能源強度)將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控制在2030年左右。 王毅和鄒樂樂提出一個謹慎的結論:如果提前達峰(如早于2030年),可能會影響國內經濟和就業,乃至全球福利下降。因此,應當選擇適當的峰值時期,以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方式選擇適當的政策措施,實施碳稅和減排政策并行的“政策混合”綜合治理污染和促進節能減排,實現經濟——能源——環境共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追溯全球價值鏈中的中國碳排放 報告的第三部分介紹了由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日本名古屋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學者進行的國際合作研究的政策含義。這部分研究的主要作者孟渤、王直、薛進軍和高宇寧向記者介紹,他們利用國際環境投入產出模型,系統分析了全球價值鏈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內在關系,指出經濟一體化全球化加深了國際分工并將每一個國家都納入國際價值鏈,從而使一國的環境問題與其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程度、方式以及所處的位置緊密相關。中國自加入WTO后迅速融入國際化分工,成為全球價值鏈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進出口貿易國的同時,也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和環境污染大國,而中國的環境污染和高碳排放源于中國的產業結構的低端化和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上游位置(資源消耗和高碳排放型生產),這也是由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所決定的。 這一研究在利用新的研究方法解釋為什么中國是高碳排放經濟的同時,還提出了要盡快進行產業升級換代,實現區域產業轉移,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改革進出口貿易結構,發展綠色生產和綠色貿易的政策建議。 中國將建立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碳排放權交易是利用市場手段的有效途徑,在這方面,歐盟和美國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中國則剛剛起步。 在國家發改委指定的7個試點省市中,湖北省是低碳經濟和碳排放權交易的雙料試點。武漢大學齊紹洲教授和湖北省發改委氣候處處長田啟等人對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中期評估報告作了介紹。2015年5月,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所交易量占到全國交易總量的48%,價格穩定在每噸22元左右。據有關部門和專家評價,湖北碳交易體系啟動以來運行良好,在全國七個碳交易試點中特點突出、亮點鮮明,碳金融、碳期貨、碳期權等新產品創新不斷,為從2016年起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提供了寶貴經驗。報告主編之一、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趙忠秀告訴記者,這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旦建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年度熱點話題是“二氧化碳是不是污染物” 名古屋大學薛進軍教授和博士生尤默指出,各國在制定減排政策和法規時都遇到一個難題:二氧化碳是不是污染物?如果不是,那么一些強制減排的政策和法規就會失去合法性。但針對這一問題,在法學界與社會上存在著極大分歧。 作者從法學的角度,通過馬薩諸塞州訴美國聯邦環保局案和《大氣清潔法》等國際案例比較,分析指出,二氧化碳已被一些國家列為“大氣污染物”,但在中國,除了政策規定強制執行和各種合法與非法的費用、罰款以外,因為沒有從法律上界定二氧化碳的屬性,現在還無法像征收環境污染稅那樣征收碳稅,而是以資源使用稅等方式間接征收以控制碳排放。因此薛進軍教授建議,要制定和實施碳稅或環境稅,必須首先提供法律依據,界定二氧化碳是污染物。
|
|
|
|
推薦圖片 |
 | 【環保】國內首個環保公益眾籌平臺“綠動未 | 6月5日,國內首個環保公益眾籌平臺——“綠動未來”環保公益眾籌平臺在人民大會堂啟動,同時官方網站正式上線。該項目由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與上海通用汽車聯合主辦,是上海通用汽車扎實推進綠色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