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保部:上半年空氣質量最差10城集中在京津冀及周邊 |
(時間:2015-7-28 9:36:14) |
7月27日,環保部發布了2015年上半年全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 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介紹,2015年上半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所在地)共1436個國控點位開展了空氣質量監測,470個城市(區、縣)共1011個點位開展了酸雨監測,七大流域和西南、西北及浙閩片河流共956個國控斷面(點位)開展了地表水水質監測,有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了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301個近岸海域監測點位開展了海水水質監測,291個城市開展了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 其中,大氣環境質量引人關注。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含地、州、盟所在地)達標天數比例在5.5%~100%之間,平均為72.7%。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27.3%,其中輕度污染比例為18.7%,中度污染占5.2%,重度污染占2.7%,嚴重污染占0.7%。首要污染物為PM2.5。 京津冀七省區市PM2.5同比下降15.4% 第一階段實施空氣質量新標準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共74個城市(以下簡稱74城市),達標天數比例在21.1%~98.9%,平均為68.0%,同比提高6.9個百分點。首要污染物為PM2.5,其次是O3。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空氣質量較上年同期均有所好轉。 根據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莊志東介紹。2015年上半年,京津冀七省區市PM2.5同比下降15.4%。其中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濃度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1%。 根據環保部的統計,在74城市中,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后10位城市(從第74名到第65名)依次是保定、邢臺、鄭州、唐山、石家莊、衡水、濟南、邯鄲、沈陽和太原,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前10位城市(從第1名到第10名)依次是海口、拉薩、惠州、舟山、廈門、中山、珠海、深圳、昆明和福州。 中國環科院副院長柴發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基本全部集中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這說明該地區的大氣治理依然是重點。 環保部介紹,上半年,開展酸雨監測的全國470個城市中,有164個城市出現過酸雨。與上年同期相比,酸雨城市(降水pH均值低于5.6)比例、較重酸雨城市(降水pH均值低于5.0)比例和重酸雨城市(降水pH均值低于4.5)比例分別降低4.5、5.8和3.2個百分點,全國酸雨污染狀況總體有所改善。 部分地表水重金屬超標 羅毅說,上半年,監測的956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Ⅰ類水質斷面占2.7%,同比降低1.1個百分點;Ⅱ類占31.2%,同比提高3.2個百分點;Ⅲ類占30.2%,同比降低0.8個百分點;Ⅳ類占18.9%,同比降低2.0個百分點;Ⅴ類占6.7%,同比升高1.1個百分點;劣Ⅴ類占10.3%,同比降低0.4個百分點。 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總磷和氨氮。有8個地表水國控斷面(點位)共出現18次重金屬超標現象,主要超標指標為砷、汞,超標斷面主要分布在云南(2個)、吉林(2個)、廣東(1個)、江蘇(1個)、福建(1個)和四川省(1個)。 環保部介紹,在被監測的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取水總量為171.90億噸,服務人口3.26億,達標水量為167.19億噸,占取水總量的97.3%。898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中,地表飲用水水源地558個,534個達標,占95.7%,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氨氮和錳;地下飲用水水源地340個,296個達標,占87.1%,主要超標項目為鐵、錳和氨氮。 公報顯示,上半年,全國近岸海域監測點位中,一類海水比例為35.9%,二類海水比例為31.2%,三類海水比例為7.6%,四類海水比例為8.0%,劣四類海水比例為17.3%。 與上年同期相比,一、二類海水比例提高0.3個百分點,三、四類海水比例升高2.7個百分點,劣四類海水比例降低3.0個百分點,主要污染因子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