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藍天白云,空氣質量就一定好?這可說不準。近日,南京、福州、廣州、北京等多個城市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顯示,臭氧逐漸替代PM2.5,成為首要空氣污染物。 與“明目張膽”讓人不爽的霧霾相比,臭氧要“低調”得多,它悄悄“隱藏”在萬里晴空中,但其危害絲毫不亞于PM2.5,也被稱為“健康殺手”,不容小覷。
 空氣質量指數AQI中6大指標
藍天背后 4月起南京大氣首要污染物成臭氧 江蘇省南京市民孫先生是一名跑步愛好者,特別關心空氣質量,幾乎每次跑步之前,都要看看手機APP里污染指數有沒有超標。前段時間勝利日小長假,孫先生看著窗外天氣不錯的樣子,自己感覺空氣質量一定得是“優秀”了吧,于是他穿好跑鞋,可是打開手機看看,卻顯示輕度污染。 “首要污染物為臭氧,這個和PM2.5有什么區別?到底適不適合去跑步?”這讓孫先生有些糾結。 從環保機構提供的數據看,今年4~8月份,南京因為臭氧污染一共產生了37個臟天。其中4月份有7個,5月份4個,6月份7個,7月份7個,8月份最多,達到12個。 9月上旬,南京又遭遇3個污染天,首要污染物均為臭氧。剛剛過去的勝利日小長假前兩天,雖然PM2.5濃度在二級良好范圍內,但由于臭氧濃度高,當天的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144,為輕度污染。9月5日,南京出現了降雨,臭氧濃度偏高的污染狀況被雨水壓制,當天空氣質量也維持在良好級別。不過天氣轉晴后,臭氧濃度已經達到121微克/立方米,而且全天臭氧濃度都呈上升趨勢。 這兩天南京秋高氣爽,碧藍澄澈的藍天令人心曠神怡。可是,如此通透的空氣,質量卻并未達到優秀。昨天下午2點,根據南京市環保局發布的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結果,9個國控點都為二級良好,污染物除了仙林大學城為二氧化氮,其它8個點均為臭氧。 而去年,南京“藍天計劃”泡湯,拖后腿的就是臭氧。在新空氣質量標準下,衡量空氣質量的六個指標分別是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一氧化碳、臭氧。只有臭氧超標,其他的5個指標濃度全部好轉。
近日,南京多晴好天氣,藍天白云下南京奧體中心顯得更美
臭氧VSPM2.5 臭氧和PM2.5常玩“蹺蹺板” 臭氧的濃度跟溫度、光照有關,隨著溫度的升高,臭氧的濃度也會隨之上升,在春夏午后達到峰值。因此,某種程度來講,臭氧污染與PM2.5的污染會呈現“蹺蹺板”的關系。當PM2.5得到控制時,大氣透明度好,光照便加強,就會有利于氮氧化物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進行反應。所以往往在藍天白云的時候,“感覺上”空氣質量最好的時候,卻是臭氧污染最嚴重的時候。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臭氧監測數據分析,我國臭氧濃度總體呈現夏季高、冬季低的特征。 “在長三角地區,5月份,春末夏初,也就是梅雨季來臨之前,臭氧的濃度最高。”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朱彬教授告訴記者,等到6月的后半月,隨著梅雨的來臨,光照減少,溫度下降;到了7、8月盛夏時節,雖然光照和溫度的條件充足,但是來自海上的清爽的東南風,起到了一個稀釋和清潔的作用,那時候臭氧濃度會下降。 臭氧為何比PM2.5更難治理 “臭氧并不是人類活動直接排放出的污染物,而是通過前體物在大氣中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的。”朱彬教授告訴記者。治理臭氧,需先治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前體物,但只有按比例降低時才會有效地減少大氣臭氧濃度,而目前這個比例還不好掌握。如果單純降低一種,有可能臭氧濃度反增不減。 朱彬教授舉了個例子,在監測中發現,越是交通流量大的地方,臭氧監測數據反而不高,這并不是說這個地方的污染低,而是由于在交通要道,汽車尾氣的主要污染物一氧化氮含量高,生成的臭氧又會與一氧化氮發生反應;當這些氣體向遠方飄動后,如飄到郊區再生出臭氧,這也是為什么監測數據顯示,郊區的臭氧含量反而高于城區。 “臭氧的控制,是世界性的難題,而且無法獨善其身”,專家告訴記者。 雙面臭氧 高空臭氧是天使,低空臭氧是魔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朱彬教授告訴記者,平流層的臭氧,確實可以阻擋紫外線,保護地球的生物,是當之無愧的“地球衛士”。但是臭氧到了近地面,就成了“健康殺手”。 低空臭氧,主要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污染物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光化學反應而產生的臭氧。這個臭氧一旦超標,對環境以及人體健康的危害都很大。朱彬教授解釋說,近地面造成污染的臭氧,其中一部分,來自于高空臭氧層的流入,還有一些來自于土壤、閃電、生物排放等等,這些可以歸為“天然源”;而造成臭氧污染的主力軍是“人為源”: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和氮氧化物,經光照,發生光化合反應,生成臭氧等其他污染物。“人為源”可以說是臭氧污染的主力軍。 臭氧的兩種主要前體物中,氮氧化物主要來自于燃煤、汽車尾氣等,與PM2.5類似;揮發性有機污染物來源相對非常復雜,涂料、燃油,煉油廠、干洗店等等,都會產生這種污染物。 臭氧對人的危害 高濃度臭氧環境中,可能出現中毒 一般監測值超過160微克/立方米,人體就能明顯感覺到不適。南京市胸科醫院呼吸科孫思慶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臭氧和PM2.5對人的呼吸道都有刺激,但臭氧還會對人的淋巴系統以及中樞神經系統都可能會造成影響。 “在急診,我們遇到過進行臭氧消毒的工作人員,因操作不當,出現一系列中毒癥狀,但是這主要和短時間、大量接觸臭氧氣體有關。”孫思慶主任說,人們在正常環境當中,臭氧中毒的概率很小。不過,對于患有氣喘病、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的人來說,即便是暴露在低濃度的臭氧中,也可能會出現不適。 “臭氧又不是顆粒物,口罩過濾不了。”孫思慶主任說,所以還是建議老年人或者易感人群,在臭氧濃度高的時候,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