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要點事件 10月9日,環保部陳吉寧部長做“十二五”生態環境保護成就報告,再次高度定位環保工作,回顧“十二五”以來我們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效,并著重強調技術創新在下階段環境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的評論 陳部長再次高度定位環保工作:1)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2)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主力軍。 “十二五”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前四年累計,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10.1%、9.8%、12.9%和8.6%。今年上半年,四項污染物排放量繼續較大幅度下降,已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 大氣:脫硫和脫銷機組分別累計達8.2億、7.5億千瓦,分別占全國煤電總裝機容量96%和87%;完成煤電行業超低排放改造8400萬千瓦,約占全國煤電裝機1/10,正在進行改造的超過8100萬千瓦。 水:十二五以來全國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4800萬噸/日,約可新增服務人口3億多人;累計污水處理能力達1.75億噸。全國農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增加到2014年底的78%。 結合陳部長今年以來的講話內容,我們預計未來我國環境治理的投資需求在8-10萬億水平左右,并將呈現市場化、法制化、精細化的特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對企業的資本實力、技術水平和管理效率要求高,龍頭企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市場化: 1)PPP模式推廣:社會資本參與程度提高,政府由購買資產轉向購買服務,政府職能向“監管者”轉變;2)經濟激勵約束機制建立:通過采取相關經濟刺激手段(包括排污權交易、環境稅、排污費以及其他獎懲制度等),建立約束激勵制度,倒逼潛在環保需求釋放,使被動環保需求主動化。 法制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已作出頂層設計,將以“1+6”方式推進,由單純“督企”向綜合“督政”轉變:從目標上明確環境保護是政府官員重要政績考核,并通過發布各種配套措施賦予地方環保部門更多執法權力,保證相關環保工作的執行到位,最后再通過連帶責任追究和終身追責制度強化約束政府行為。 精細化:此次報告中,陳部長著重強調技術創新在環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標志我國環境產業從粗放擴張階段走向精細化發展,對環保企業技術實力(核心是對“成本-效果”的考量,如何以相對低成本達到高排放標準是關鍵)和管理效率(決定治理效果好壞+項目投資回報率)要求大幅提升。 投資建議 環境治理從總量控制升級為提升質量階段,更注重環境質量考核,產業發展呈現市場化、法制化、精細化的特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對企業的資本實力、技術水平和管理效率要求高,龍頭企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