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前8月全國檢察機關查辦生態環境領域貪污賄賂案件292件 |
(時間:2015-10-22 9:26:34) |
河流被污染、樹木被盜伐、珍稀動物被獵殺……一旦發生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事件,人們第一反應往往是盡快將直接肇事者繩之以法。但是,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另一只“隱形黑手”——環境監管背后的職務犯罪,人們往往容易忽略。 “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造成的損失巨大,危害后果十分嚴重。2014年以來,檢察機關介入查辦的生態環境污染事件累計造成15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2.9億元。”今年6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公布的這組數字令現場記者唏噓不已。 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年來,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案件呈現高發態勢,其中的瀆職犯罪案件更是居高不下。今年1月至8月,檢察機關查辦生態環境領域貪污賄賂犯罪案件292件343人,查辦瀆職犯罪案件319件456人。 檢察機關十分重視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的查處和預防工作。曹建明檢察長曾強調,各級檢察機關要嚴肅查處食品藥品、生態環境等領域國家工作人員失職瀆職、貪污受賄、充當“保護傘”等職務犯罪,推動完善監管體系。 近年來,為加強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查處工作,最高檢除了印發相關指導性案例強化對下級院辦案指導之外,還會同最高法制定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對環境監管失職罪等相關法律認定予以明確,進一步織密了生態環境保護法網。 在回應百姓關切方面,去年以來,檢察機關辦理了多起破壞后果嚴重、人民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案件。如甘肅、寧夏檢察機關查辦的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背后4名環保部門工作人員瀆職犯罪案件;河北省檢察機關辦理的衡水市污水處理費稽征所原所長李來麗濫用職權不征、少征城市污水處理費的瀆職犯罪案件等,這些都有力表明了檢察機關查處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的決心。 通過對所辦案件分析,最高檢反貪污賄賂總局有關負責人說,檢察機關近年來辦理的生態環境領域權錢交易問題突出,窩案、串案較多,主要集中在受賄、玩忽職守、濫用職權以及環境監管失職等罪名上。涉案部門和涉案人員主要以林業、環境監管、水利、國土等部門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主,案件涉及審批、監管、處罰等各個行政環節。 據了解,近年來非法采挖河道砂石案件多發,檢察機關辦理此類案件中也發現了多起行政執法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案件線索。對此,兩高將聯合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擬將河道非法采砂嚴重違法行為納入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刑事制裁范圍,進一步加大對非法采砂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 “檢察機關通過強化辦案,有力打擊了生態環境領域的職務犯罪,遏制了懶政、怠政、以權謀私等問題,有效促使負有環境保護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認真履職,依法行政。”最高檢反貪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說。 部署開展的專項工作是查辦和預防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最強有力的抓手。今年3月,最高檢部署開展了為期兩年的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其中,嚴肅查辦一批破壞環境資源犯罪背后的職務犯罪是本次專項立案監督活動工作重點之一。截至今年8月,各地檢察機關通過專項立案監督活動,發現并移送破壞生態環境類案件職務犯罪線索51件73人。 保護生態環境,檢察機關任重道遠。反貪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檢察機關將主動從群眾舉報、媒體報道中發現線索,從相關環境污染犯罪案件中深挖線索,從行政審批、日常監管環節入手主動排查線索,進一步織密線索收集網絡,并通過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強化案件線索的發現、移送、通報等工作,確保每一起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案件都得到嚴肅查處。同時,對重大典型案件和問題突出的行業,及時進行類案或階段性情況分析,深入研究發案特點和規律,及時向相關部門提出建設性工作建議,從源頭上遏制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的發生。 重點查辦與破壞生態環境相關四類職務犯罪 重點查辦造成嚴重損害后果、惡劣社會影響的環境污染事件背后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作為、亂作為等職務犯罪;重點查辦在環保審批、環境監管、環境執法等環節中發生的內外勾結,貪瀆交織的職務犯罪;重點查辦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充當環境污染企業和環境污染犯罪“保護傘”,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職務犯罪;重點查辦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落實國家環保政策不力,挪用、擠占、私分國家環保專項資金,致使環保專項資金損失、流失的職務犯罪。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