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微生物和納米技術將成為環境修復的“利器” |
(時間:2015-11-4 9:54:31) |
在本次環境保護暨綠色發展峰會上,胡勇有教授和來自華南師范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的方戰強教授,分別就微生物和納米材料在環境修復中的運用做了精彩演講,并對這些環保創新技術的發展前景做出展望。 微生物可實現 水體的原位修復 胡勇有教授在本次峰會上做了《河道水質改善技術》的主題演講,發表了其對污染河道的看法,并提出污染河道修復的總體目標和可行性方案。 胡勇有教授說,人類活動對河道自然形態和生態系統的干擾破壞,以及過量的納污導致河道水體供氧和耗氧失衡。在水體缺氧乃至厭氧條件下,污染物不斷的轉化并產生氨氮、硫化氫、揮發性有機酸等惡臭物質以及鐵、錳硫化物等黑色物質,導致受污染的河道水體出現黑臭。改善河道水質的基本思路是截污、治水、清淤、補水和管理。其中治水的環節尤為重要,也是最大的難點之一。因為河道的水體長期受污染,水體乃至整個河道的微生態和宏觀生態系統均已被嚴重破壞,在截污和補水后,恢復其自然凈化功能,可能需要六十年的時間。 “英國泰晤士河在工業革命后,受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雙重污染,曾經臭氣熏天,喪失了水體和生態功能,為此英國政府前后總共治理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才使其恢復至正常。”胡勇有教授說,想要縮短河道治理的周期,必須采用多種技術針對不同污染形態的河道進行系統治理。其中,強化河道微生態系統的重建和平衡是重要的技術環節。該技術的要點在于,在激活河道水體中“土著”微生物的同時,投入高效降解菌和調理菌劑,短期內實現水質改善,并通過建設生態河床和堤岸和生物操控技術,在河道中重新構建一個健康的微生態和宏觀生態系統,促進水體恢復自凈功能和生態功能。該技術應用方便,見效快,成本較低。 因此,在胡勇有教授看來,利用微生物對水體進行原位水質改善和修復將是河道治理的趨勢,類似碧沃豐這種專注從事環境微生物技術的環保公司,在河道水質治理方面將大展身手。 納米材料可快速吸走 污染物中的重金屬 方戰強教授則與本次峰會的嘉賓和企業家們分享了納米材料對環境修復方面的應用成果,特別是制成納米材料的“零價鐵”,能針對河流和土壤中的“六價鉻”污染起到很好的修復作用。 “河道水污染的治理,在對水體進行基本的去黑除臭后,最后還要對水體當中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進行消除,才能保證水體的健康。”方戰強教授說,在國內大部分河道,尤其是珠三角的河道中,最常見的重金屬污染是鉻,這是電鍍工藝帶來的常見污染物。目前對鉻污染的處理,主要的技術是吸附法,但傳統的吸附法需要用到沉淀池等污水處理設備,無法在河道中實現水體的原位修復。因此,他帶領科研團隊將可與鉻發生快速化學反應的“零價鐵”制作成20—40納米的納米材料,大大增加了材料的比表面積。然后將材料撒到受污染的水體或土壤中,在10到20分鐘以內,“零價鐵”即可將水體或土壤中的鉻還原并固定下來,然后使用磁鐵將還原固定在“零價鐵”顆粒上的鉻進行快速分離,避免遺留在水體和土壤中產生二次污染。 此項技術不但可以運用在河道水體修復方面,還可以在環保應急處置和農業生產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方戰強教授舉例說,比如某個飲用水的取水口上游發生重金屬泄漏事件,可在下游某個斷面投入“零價鐵”對受污染的水體進行修復,確保取水口的水質達標。在農業生產方面,主要做法是在受污染土壤中撒下納米“零價鐵”,將土壤中的鉻固定,不讓鉻遷移到農作物的體內去,確保種出來的農作物重金屬含量沒有超標。 微生物技術將成為 治水的主流技術 雖然微生物在治水過程中起到水體原位處理和減少二次污染的重要作用,但作為一門新興的治污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也面臨著不少技術瓶頸。與會的專家表示,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和高新分子材料學快速發展,微生物治污技術在結合了分子生物學和納米材料等新技術之后,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將成為一個新興的環保產業。 據胡勇有教授介紹,微生物技術在污水處理方面的運用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時間,目前發現的微生物也只有1000種左右,其中已運用于水處理的微生物只有幾十種。而且如何固定微生物使其不在水體中流失,微生物在分解水體中的有機物之后如何對其有毒物質進行深度處理,都是微生物治水中出現的新課題和新挑戰。因此,利用微生物治水,需要結合分子生物學,不斷地去開發和利用新的微生物,使其在治污水和恢復環境微生態平衡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方戰強教授認為,目前對污水的處理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等三種方式,其中生物處理將成為污水處理的主流技術。他建議,結合分子生物學和納米材料等高新技術,比如利用DNA修改技術,培養一些可快速分解污染物的優勢菌種,并利用納米技術將微生物固定和封存,從而提高微生物治污的效率。 據碧沃豐總經理范德朋介紹,在微生物固定方面,碧沃豐已經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創造性的發明獨特的酶處理 技術和微膠囊封裝工藝。在投入水中之前,封存在15微米大小的微膠囊內的菌和酶就像被“冷凍”一樣,進入休眠狀態,停止自然生長和繁殖。這樣不同的菌和酶不但能共存,而且還仍能保持各自的活性。一旦微膠囊入水溶化后,菌和酶會迅速繁殖,各取所需,分別將污水中的各種大分子團有機物質分解成小分子團,將其變成水和二氧化碳,有效降解工業廢水的污染物,使污水達到排放標準。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