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治理空氣污染應急預案要有“行動力” |
(時間:2015-11-12 9:42:43) |
隨著北方地區逐步進入供暖季,霧霾頻頻來襲,再一次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相關部門的執政能力。驅霾不能“等風來”,各省份應主動作為,做好打“持久戰”和“攻堅戰”的準備。同時,要積極探索創新治霾防霾方法,推廣清潔能源代替煙煤供熱取暖。 日前,遼寧沈陽遭遇今年最嚴重空氣污染。11月8日,沈陽PM2.5濃度爆表,全市PM2.5均值一度達到1155(微克/立方米)。然而,空氣污染一級預警發布數小時后,建筑工地卻頂著停工禁令繼續施工、機動車限號行駛措施并未執行……治理空氣污染的應急預案面臨“梗阻”,讓市民難以理解。 事實上,沈陽發生的事情絕非孤例。隨著北方地區逐步進入供暖季,霧霾頻頻來襲。針對嚴重的空氣污染,各地都制定了應急預案,但從現實操作來看,有些預案并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空氣質量關系到每個人的健康,關系到廣大群眾的幸福指數。驅霾不能“等風來”,需要積極行動、不懈努力。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國務院先后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今年1月,新《環保法》的頒布實施,也對地方污染治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偷排污企業采取“無上限”的處罰,讓群眾看到了法律為美麗中國建設保駕護航的力量。 但嚴格的法規需要嚴肅地執行,需要相關部門的集體行動。各地應對空氣污染制定的預案看起來面面俱到,實際上卻存在不少問題:可操作性怎樣?各部門之間應該如何聯動?如何讓環保部門切實履職并建立問責機制?在極端重污染的情況下,如何及時停止中小學生在室外上體育課?用什么方式及時傳遞信息?如何讓更多群眾了解空氣污染程度和防護措施?如果上述問題沒弄清楚,應急預案就會成為一紙空文。溝通渠道不暢、各項指令不能真正落實,這樣的“梗阻”讓應急預案很難收到實效。 如今,霧霾再一次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相關部門的執政能力。“十三五”規劃建議將“綠色發展”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重大戰略部署;我國還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這些文件相互銜接,彼此呼應,明確了我國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生態環境治理的理念、原則、目標和任務,表明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頂層設計方案與路線圖。 筆者認為,各省份應主動作為,結合當地實際,做好打“持久戰”和“攻堅戰”的準備,了解當地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對高排放企業做到心中有數、加強監管力度和執法力度,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要及時下發整改通知,整改不合格的堅決取締。同時,要積極探索創新治霾防霾方法,建立健全聯動機制和信息發布平臺,推廣清潔能源代替煙煤供熱取暖。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