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中科院:西藏高原生態系統總體趨好 |
(時間:2015-11-19 8:58:24) |
中國科學院今天在北京發布《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報告指出,西藏高原生態系統總體趨好是其環境變化的重要特征,西藏高原仍為全球最潔凈的地區之一。 報告顯示,伴隨著全球變暖的大趨勢,西藏高原也正在變暖和變濕。因為高海拔區域的變暖更為劇烈,近50年來的西藏高原變暖超過全球同期平均升溫率的2倍,是過去2000年中最溫暖的時段。與此同時,西藏高原的水循環正在加強,冰川后退,積雪減少,河流徑流量不同程度增加。 在西藏高原變暖變濕趨勢的影響下,西藏高原寒帶、亞寒帶東界西移,南界北移,溫帶區擴大,高寒草原面積增加,返青期提前,枯黃期推后,生長期延長,冬小麥適種海拔上限升高了133米,春青稞適種上限升高了550米,生態系統總體趨好。 生態系統的向好趨勢除了自然因素影響外,也離不開人為因素的影響。研究證實,西藏、青海兩省區及相關部委持續實施的各類環境和生態建設工程,使得環境的負面影響得到遏制,環境質量呈現逐步改善的趨勢。即便在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加劇的條件下,也能讓西藏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較好保護。 “根據多年遙感監測,西藏高原植被覆蓋本世紀以來有所增加。1998年以來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森林面積和儲蓄量雙增長。森林和灌叢將向西北擴張,植被凈初級生產力將增大。西藏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提升。與本世紀初相比,青藏高原藏羚羊數量由8萬頭增加到約15萬頭。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約占全球數量的80%左右。”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徐柏青說。 如今青藏高原特別是西藏自治區的能源消費以清潔能源為主,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專家表示,其污染物環境背景值明顯低于人類活動密集區,與北極相當,仍為全球最潔凈的地區之一。 然而,在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加強的背景下,西藏高原自然災害將趨于活躍,特別是冰湖潰決災害增多,冰川泥石流趨于活躍,特大災害頻率增加,巨災發生概率增大,潛在災害風險進一步增加。 《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認為,當地未來發展應從處于西藏高原地理位置中心和環境變化影響核心的西藏自治區的實際出發,抓住西藏高原環境變化中的機遇,減緩或預防西藏高原環境變化中的風險,制定長遠環境變化影響應對戰略和中近期環境變化影響應對措施,保護好世界屋脊的生態環境。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