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環保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自實施以來,我市環保及各相關部門不斷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全面貫徹實施新《環保法》,深入開展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和環境執法大檢查,大力推進“三八六”環保行動,生態環境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深入開展宣傳培訓。我市多次舉辦環境法制培訓班,邀請環保部、省環保廳專家對新《環保法》及配套辦法、環境污染罪兩高解釋及新修訂的大氣法進行解讀,對全市環保工作人員及重點企業環保負責人進行培訓,實現全市環保人員普法教材到位率100%、教育面100%。開展新《環保法》“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單位”等十進活動,發放新環保法系列掛圖、各類宣傳圖冊10000余份,形成了人人重視、關心、參與環保工作的良好氛圍。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電子顯示屏、開展法律咨詢等多種形式,圍繞“六·五”世界環境日、“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在全市廣泛開展以新《環保法》為核心的宣傳教育活動,為該法實施打下了良好基礎。 建立環境監管網格化制度。為創新環境執法監管機制,我市明確監管任務,落實監管責任,提高執法效能,初步建立了環境監管網格化制度。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權責明確、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原則,將全市環境監管區域劃分為三級網格。各級網格根據職責分工,分別負責相應的環境執法任務,下級環境監察機構接受上級環境監察機構的業務指導和監督,各級網格統籌協調共同完成承擔的各項執法任務,實現了環境監管的全方位、全覆蓋、無縫隙管理。 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對涉嫌環境污染的重大、復雜以及社會影響大的案件,環保部門主動和法院、檢察院、公安部門溝通交流,對案件進行事前風險評估研判,在現場調查、證據固定、適用法律等方面做好配合,準確及時打擊環境污染犯罪行為。今年以來,市環保局、市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多次召開座談會,針對環境案件非訴執行、環境公益訴訟、重大復雜環境刑事案件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進行會商、討論,實現了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無縫銜接。市環保局和市公安局聯合下發了《全市公安環保聯勤聯動執法工作機制實施意見》,建立起了聯席會議、信息交流、案件移送等聯勤聯動制度,形成合力,共同防范、打擊各類環境污染違法犯罪活動。今年4月到6月,市環保局與市公安局聯合開展打擊污染環境犯罪“利劍Ⅰ號”行動,排查檢查企業210余家,取締非法土小作坊23家,污染環境刑事案件立案22起、刑事拘留37人,行政案件8起、治安拘留14人。 開展跨區域聯合執法。我市在彌河、白浪河流域行政區域邊界地區啟動了跨縣市聯合執法,成立了行政區域邊界地區執法聯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邊界地區環境執法信息交流平臺。建立了應急預警、聯合監測、污染聯防和跨界執法機制。對邊界地區的突出環境問題及時啟動聯合執法,共同開展追蹤溯源和交叉互查,對屬地不清的邊界土小企業進行聯合拆除、取締,對危險廢物異地傾倒案聯合查處,對邊界地區環境違法行為聯合開展后督察。聯合執法行動加強了邊界環境執法,有利于及時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推進環境信息公開。新《環保法》亮點之一就是突出了公眾參與對于環境監管的重要性,環境信息公開是公眾參與的基礎和前提。市環保局利用部門網站,通過報紙、電視等媒體公開建設項目審批、污染防治、行政處罰等環境信息,接受公眾監督,確保公眾對環境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嚴格落實環境違法行為有獎舉報制度,引導公眾積極舉報環境違法行為。發揮“12369”環保熱線、環保微信12369、環保微博“濰坊環境”作用,使其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引導和鼓勵社會公眾有序參與環境保護。今年以來,共接聽群眾舉報電話4013個,受理環境污染舉報3997件,通過環保微信舉報管理平臺受理微信舉報16件,所有污染舉報都嚴格按照工作制度和程序依法查處,并全部按時進行了反饋。受理率、處理率、結案率均為100%、群眾滿意率95%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