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氣候變化表現指數”出爐 中國獲好評 |
(時間:2015-12-10 9:16:19) |
致力于環境問題研究的“德國觀察”組織8日公布2016“氣候變化表現指數”報告,對全球58個主要碳排放經濟體在控制氣候變化方面所做努力進行評估和排名。 【大排名】 排名把58個國家和地區分作5個梯級,分別是“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 “非常好”一檔應有三個。但今年排名中,前三位依舊留空,以表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控制氣候變化方面已經做出足夠努力”。 被列為“好”的共有13個,依次是丹麥、英國、瑞典、比利時、法國、塞浦路斯、摩洛哥、意大利、愛爾蘭、盧森堡、瑞士、馬耳他和拉脫維亞。 列為“一般”的共計14個,依次是匈牙利、羅馬尼亞、葡萄牙、立陶宛、克羅地亞、德國、芬蘭、印度尼西亞、印度、斯洛伐克、冰島、墨西哥、捷克、埃及。 被排入“差”的依次是,斯洛文尼亞、波蘭、希臘、美國、荷蘭、挪威、保加利亞、南非、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西班牙、新西蘭、巴西、白俄羅斯、奧地利、烏克蘭和中國。 墊底“非常差”一檔的依次是,阿根廷、泰國、土耳其、愛沙尼亞、中國臺灣、俄羅斯、伊朗、新加坡、加拿大、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和沙特阿拉伯。 【有看點】 今年排名新看點眾多。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控制氣候變化的努力方面“有所為有所不為”,產生迥異效果。 丹麥 丹麥第五次領跑年度指數榜,位列第四。但前三甲的空缺也在提示丹麥,在控制氣候變化方面只是相對好,而非絕對好,仍有努力空間。 今年丹麥再得高分還是緣于丹麥高效落實新能源政策和減排政策。舉例說,丹麥的電網系統非常開放地鼓勵“饋網電費補貼”,使一些有條件使用新能源發電的個人和企業不僅自給自足而且將多余電力反饋電網,有效推動了綠色能源的快速發展。總體而言,丹麥的碳排放水平自1997年以來穩步下降,而且,其降幅不斷增快。 但評估方同時警告,丹麥應對氣候變化的表現今年并不盡如人意,它與第五位的英國和第六位的瑞典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能不能坐穩“第一把交椅”還要看政府的作為。近來,專家對丹麥的一些政策變化感到擔憂,特別是,一些原有的減排目標和新能源目標被廢除和調整、環保預算在縮水等。 另外,丹麥人口基數小,人均碳排放和人均能源消耗仍處于很高的水平,遠遠高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英國 英國今年的座次上調了一位,由第六位升至第五位,這主要歸功于英國繼續擴大新能源政策。今年11月,英國政府宣布了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淘汰燃炭火力發電的明確時間表,進一步加大減排措施。 瑞典 瑞典從去年的第五位降至今年第六位,主要原因是,評估方認為瑞典政府在減排趨勢和相關政策方面有些躺在功勞簿上的味道。不過,鑒于瑞典在歐盟內擁有最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加上其碳排放總量在過去五六年間減少了七成以上,使這個北歐國家連續三年穩居前列。 法國 法國今年爬升6個位次,位居第八。法國目前的人均碳排放在七國集團中最低,排放總量也開始呈現下降趨勢。雖然法國的新能源應用占比值仍居全球平均水平以下,但其增長勢頭驚人。 摩洛哥 摩洛哥去年一鼓作氣上升了6位,今年再上升1位,到第十位。這一成績不僅因為摩洛哥設定了非常明確的減排目標,更在于它切實地在新能源道路上取得了成績。這兩年,摩洛哥大力推進太陽能和風能項目,減少對傳統能源的補貼。目前,摩洛哥正在瓦爾扎扎特建設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站。今年,摩洛哥通過立法形式將新能源占比目標提升至42%。 德國 德國排名第22位,連續三年持平。評估方認為,相比過去幾年德國政府在新能源投入方面“不溫不火”的態度,今年以來德國在減排政策和減排目標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今年6月,德國推動在七國集團峰會中插入氣候變化討論環節。上月,德國總理默克爾為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作出大量前期準備工作。11月底,德國環境部長還開啟了有關在2035年或2040年前逐步淘汰火電站的官方辯論。 印度尼西亞 印尼的排名比去年上升了兩位,今年排名第24位。評估方說,印尼的主要進展在于對可再生能源的政策關注和能源效能的提高。但負面因素也不少。一方面,雖然印尼碳排放總量不算高,但排放增速比較驚人。另外,雖然政府限制變更土地用途,但在過去幾個月,印尼森林流失狀況出現了戲劇性惡化。 印度 印度去年從前年的36位上升至31位,今年又升至25位,進步明顯。印度的得分項集中在新能源政策層面,但評估方同時警告,雖然印度的碳排放總量相對低,但總量的增速非常快,值得警惕。據估算,印度碳排放總量在過去5年增加了40%,總體控制能力較差。 波蘭 波蘭今年躍升10個座次至32位,但仍處于“差”的隊列。排名的提升緣于波蘭政府在過去一年大力推進新能源政策并提高能源效能,但總體而言,波蘭的低碳目標的設定力度較其他歐洲國家還很乏力,能源效能的絕對值也比較低。 俄羅斯 俄羅斯的排名與去年沒有變化,仍排第53位。評估方認為,雖然俄羅斯在過去一年積極推動了新能源政策和低碳現代化發展方案,但總體力度較弱,減排前景仍有待觀察。 加拿大 加拿大在整個排名中位列第56位,比去年上升兩位。但評估方認為,加拿大比去年進步主要需要歸功于地方政府,而不是聯邦政府,加拿大聯邦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仍然“沒有變化,沒有進展”。加拿大的碳排放總量在全球處于前十,而人均碳排放僅次于美國,排第二。評估方判斷,加拿大無法完成自己先前設定的在2020年前減排20%的目標。 韓國 韓國今年下降4位,至57位,評估方認為,韓國排位靠后主要歸咎于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增速都持續上升,而且,韓國的新能源占比還不到1%。不過,評估方看好韓國政府出臺的新能源政策,認為這可能使韓國在未來幾年的排名狀況出現扭轉。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情況和加拿大相似,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國家層面沒有太大作為,甚至還有些許負面政策。今年澳大利亞排名第59位,倒數第三,在工業國家中倒數第一。專家提示,澳大利亞如果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政策變更,很難實現向低碳經濟的過渡。 沙特阿拉伯 和去年一樣,沙特阿拉伯在指數排名中墊底,第61位。雖然沙特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方面已經做出一些規劃,但這些規劃目前看來還很模糊,總體而言,這個石油大國對這些新能源的真正興趣可能不大。評估方評價,沙特依然高度依賴傳統化石能源,沒有改觀。 【中國改變推動世界】 在綜合排名中,中國排在第47位,比前一年前進3位,升入上一梯級。 報告說,就“碳排放趨勢”指標而言,中國顯現積極跡象:2014年至2015年的數據顯示,中國能源需求增長與經濟增長脫鉤;中國2015年煤炭消費量下降近6%。 “氣候變化相關政策”指標的評估中,中國獲評“較好”。 此外,中國可再生能源使用持續增加,在相關指標的評估中被認為“繼續上升趨勢”。 就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而言,中國的排放量最高,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8.03%。但評估方提醒,中國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國家;而中國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總量的貢獻比例為16.51%,僅次于占16.74%的美國。 如果按照人均排放量算,中國在全球碳排放最多的10個國家中排第8位,遠低于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等。 報告在開篇部分援引美國能源經濟和金融分析研究所最近一項研究成果說,中國的多項改變“正在推動國際市場結構性轉變”。 【美國前進阻力大】 綜合排名中,美國排第34位,比前一年前進12位。 報告說,美國排名大幅上升主要緣于其氣候變化相關政策獲得評估方認可。但報告同時指出,盡管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第二任期內把氣候變化作為外交政策重點,并尋求與國會合作實現相關立法,但國會抵觸在國際層面作出具有約束力的減排承諾,也強烈反對取消化石能源相關補貼等國內政策。 在可再生能源使用方面,美國排名沒有變化。報告說,盡管美國加大了可再生能源使用,但相比其他國家的進度,美國進步并不突出。 在全球碳排放最多的10個國家中,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比重為15.9%,僅次于中國。但如果按照人均排放量算,美國遠高于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 【日本全面倒退】 綜合排名中,日本排第58位,即倒數第4位,被歸為表現“非常差”的梯級。 報告說,日本綜合排名比前一年后退3位,各單項指標的得分也都低于往年,多項指標處于“墊底”位置。 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碳排放總量在全球位居第5,人均碳排放量在全球碳排放最多的10個國家中排第6。 報告說,日本推動建設火力發電站,缺乏有效和有約束力的碳排放交易計劃,受到本國專家詬病。 【關于“氣候變化表現指數”】 “氣候變化表現指數”報告由致力于環境問題研究的“德國觀察”組織主導調查編撰,環保組織“歐洲氣候行動網絡”提供協助,迄今已有7個年頭。這一指數針對占全球碳排放90%的58個國家和地區為研究對象,對這些經濟體的碳排放水平現狀、碳排放趨勢、新能源使用情況、效能、氣候變化相關政策5大指標按3:3:1:1:2的配比進行綜合評分,而后進行排名和專項趨勢研究。這一研究把人口、GDP等因素納入考量范圍。該排名把58個國家和地區分作5個梯次,分別是“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除按國別和地區的橫向比較外,報告還提供同一國家和地區的縱向對比和趨勢變化,具有較高參考價值。這一報告每年出臺一次,今年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期間公布,受到全球媒體關注。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