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期待環境保護出臺“蘇州標準”助力“綠色發展”加速 |
(時間:2015-12-21 9:05:42) |
有排污的企業要想在蘇州生存、發展,僅僅“達標排放”還不夠,必須符合更高的要求、達到更高的標準。這是蘇州環境保護的現實需要。 12月17日,國華太倉電廠傳出消息,該廠七號600MW級超臨界機組“近零排放”改造項目日前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運行。這意味著該廠的粉塵排放量大大優于國際標準,排放強度只有其一半。 千萬別小看了這一步。按年利用小時5500小時計算,這家企業每年因此可節約標煤4.8萬噸、二氧化硫減排675.6噸、粉塵減排252噸、氮氧化物減排377.2噸,“環境效益”十分可觀。倘若舉一反三,把這種工藝、裝備升級行動推廣到蘇州全市的火力發電全行業,那么對于蘇州地區的空氣環境質量狀況的改善,就不是用多少錢可以衡量的。 更為可喜的是,國華太倉電廠的做法其實不是個案,而只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因為,稍早之前,張家港市也正在全面推進新一輪“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大力壓降污染排放總量。再看整個蘇州,又何嘗不是如此。 去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臺《蘇州市關停不達標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改善生態環境三年專項行動計劃》,到今年6月,全市共關停、淘汰落后產能企業1747家,完成總計劃目標的83%,節約標煤11.5萬噸,減排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6198噸。 環境保護要求越來越高、標準越來越嚴。回望蘇州的環保歷程,這一綠色嬗變的軌跡十分清晰。從上世紀90年代的“一控雙達標”——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規定的排放總量指標內;所有工業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標準;重點城市的環境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按功能分區分別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到“十一五”期間的太湖流域“提標改造”;再到“十二五”期間的轉型升級,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持續推進清潔生產,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可以說,對于有排污的企業,蘇州各地早已有了自己的標準。即使是“達標排放”的企業,在國內其他地方能夠生存、發展的企業,但在蘇州也未必就能找到立足、存身之地,包括前幾年相繼關閉的蘇州熱電廠、虎丘電鍍廠等等企業,用生動的實例告訴人們,蘇州的環境保護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既然如此,蘇州各有關部門是不是應當從蘇州的實際出發,拿出一套系統的、完整的環境保護“蘇州標準”呢?一方面細化環境準入的標準,增強“把關”的可操作性,避免“權力”“人情”影響項目的進入與否;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現有的約4萬家排污企業,抓緊主動“變綠”。 “綠色發展”,蘇州在路上。期待環境保護的“蘇州標準”早日形成、出臺,助力“綠色發展”加速。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