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2015年中國氣候公報》發布 |
(時間:2016-1-13 8:41:36) |
12日上午中國氣象局發布《2015年中國氣候公報》。記者了解到,去年全球遭遇史上第二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對我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全國平均氣溫創下自1951以來的最高值。霧霾方面,去年我國一共遭遇11次大范圍霧霾過程。北京去年11月至12月的靜穩天氣日數比近10年同期偏多55%,導致重污染天氣頻發。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介紹,公眾對霧霾印象很深主要是因為這些霾集中出現在去年11月至12月,且持續時間長、范圍廣、污染程度重,尤其是去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華北、黃淮等地的霧霾過程為2015年最嚴重的一次。11月30日北京、河北局部地區最高小時濃度超過900微克/立方米,北京琉璃河監測站高達976微克/立方米。 大氣環境容量反映大氣對污染物的通風擴散和降水清洗能力。記者了解到,2015年冬半年京津冀地區平均大氣環境容量為26.9噸/天/平方公里,較常年同期偏低21%,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低。其中北京去年11月至12月大氣環境容量低于14噸/天/平方公里的靜穩天氣日數比近10年同期偏多55%,導致重污染天氣頻發。 上午公布的氣候公報還顯示,2015年華北、黃淮大部、江淮東部等地區80米高度平均風速與近10年平均值相比,偏小10%以上。此前就有傳聞稱“華北北部及內蒙古地區開發風電、植樹造林導致風速減小,霧霾加重”,還有人提出建議在北京城區開辟“風道走廊”,加強對流以改善大氣污染。對此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周兵認為,京津冀地區風速減小與風電及內蒙古植樹造林沒有必然的聯系,至于城市是否能設計通風道以及效果如何,還需要多方論證。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