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南陽市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綜述 |
(時間:2016-2-22 9:47:09) |
環境是生產力,是凝聚力,更是競爭力。2015年,我市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點市為抓手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新環保法實施為契機,按照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督查反饋的問題和要求,全面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圍繞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的大美南陽,不斷提升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污染減排扎實推進,全市108個重點減排項目建成運行,29家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傳輸有效率、監督性監測率、自行監測結果公布率均達到目標要求。 藍天、碧水、鄉村清潔“三大工程”深入實施。市中心城區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優良天數超額完成省定目標,PM10、PM2.5年均濃度同比明顯下降;11個省控責任目標斷面水質平均達標率為98%,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丹江口庫區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水平;桐柏縣、西峽縣創成省級生態縣,全市已創建5個國家級生態鎮,40個省級生態鎮,205個省級生態村,2216個市級生態村。 基層環保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市新增環保機構6個、環保編制259人、執法車輛5臺,市環境監測站達到標準化建設二級站標準,8個縣級環保監察機構和7個縣級監測機構達到標準化建設三級標準,各縣區共588人實現工資財政供給,“吃排污費”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高起點嚴要求 全民動員聚力攻堅 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環境保護綜合整治與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市建設、全國生態文明試點市建設、“雙創”、“美麗鄉村”建設等重大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針對環境保護工作中的薄弱環節,總結梳理出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集聚區環境治理、大氣面源污染治理、水環境保護、南水北調中線水質保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方案和落實機制等8大類44項171個突出問題,鎖定目標,理清責任,一場聲勢浩大、持之以恒的全民環保攻堅戰正式打響。 2015年9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環境綜合整治動員會,成立了由市委書記穆為民任政委,市委副書記、市長程志明任指揮長的高規格環保綜合整治指揮體系,調整充實市環境保護委員會,制定出臺《南陽市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方案》及《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責任追究辦法》等配套文件。把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和項目分解到各個縣區和24個市直部門,分別簽訂環境整治目標責任書、下發問題交辦單,明確責任,明晰時間節點。市四大班子成員分包聯系24個市直部門和各個縣區,主要領導以上率下,親自督導、直接推動,合力構建起“黨委政府負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管、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的大環保工作格局。 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清單、問題督政、問題追責”,我市把環境監管重點由過去的環保部門“督企”轉向由市直相關部門牽頭“督政”,進一步夯實各級黨委、政府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堅持“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業務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經營必須管環保”原則,按照具體問題整改不到位不放過、沒有舉一反三組織整改不放過、環保長效機制不落實不放過、環境執法不嚴格不放過、環境質量不改善不放過的“五不放過”標準,一步緊跟一步,層層傳導壓力,級級落實責任,確保整治任務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 強機制造氛圍 部門聯動合力突破 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涉及部門多、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民生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市委、市政府制定下發了《關于印發南陽市相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職責的通知》《南陽市中心城區大氣污染防治考評辦法》《南陽市環境保護綜合整治目標考評辦法》《中心城區鄉鎮(街道)網格化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考核獎懲辦法》《南陽市環境保護綜合整治責任追究辦法》,全面推行“四個常態化”工作機制,即督查常態化,建立健全和嚴格落實日督查、周通報、月點評的三級督導機制;執法常態化,綜合采取按日計罰、限產、停產、掛牌督辦、區域限批、行刑聯動等手段,嚴查各類環境違法行為;追責常態化,對各縣區、各單位的整治工作重點任務實行清單銷號制,對整改不到位、不徹底、未按時間節點推進的,采取致函預警、全市通報、公開約談、行政問責等措施,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公眾參與常態化,暢通舉報途徑,調動公眾參與積極性,在媒體設立專欄,定期公布工作進展,接受社會監督。 市人大常委會、市委宣傳部牽頭開展了以“聚焦氣水土壤 建設生態南陽”為主題的2015南陽環保世紀行活動,綜合運用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手段,動員全社會共同監督污染源、共同參與環保。 市政協、市生態文明建設指揮部積極發揮監督指導作用,針對中心城區大氣污染治理、南水北調水質保護、城區內河治理、中心城區園林綠化美化等工作開展專項調研視察,針對突出困難和問題,及時建言獻策,加快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快速推進。 全市環保系統以新環保法實施為契機,圍繞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企業開展環境執法大檢查活動,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2015年8月份以來,全市共下達糾正違法通知281份,對175家企業進行了經濟處罰,共計罰款1094.9萬元;關停企業33家,責令43家企業停產整治,責令71家企業限期整改。 住建部門鐵腕整治建設工地,不斷強化監管執法,下達責令限期整改通知書76份,停工整改指令15份,約談企業19家,對7家施工揚塵整治不力的施工企業實施經濟處罰100萬元,高標準、嚴要求,樹立“綠色工地”新標準。 城管部門不斷提高道路清掃保潔水平,購置清掃灑水車輛,加密城區道路清掃灑水頻次,打擊露天燒烤和露天焚燒垃圾行為,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農業部門保持高壓態勢,建立網格化管理機制,嚴明獎懲,一線督導,嚴防農作物秸稈焚燒現象。 工信、發改部門疏堵結合促結構調整,一方面嚴把項目準入關,將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三高”企業拒之門外,另一方面硬起手腕向生產工藝落后、治污水平低下、環境問題突出的企業“開刀”,促進產業結構科學調整。 公安、商務、財政部門合力淘汰老舊黃標車,財政部門拿出專項資金,公安部門嚴格執法,商務部門回收拆解,各單位各司其職,緊密協作,加快老舊黃標車淘汰。 公安、法院、檢察院聚焦破壞生態環境違法案件,快速取證、快速移交、快速審理。2015年8月份以來,共對56件涉及生態、環保方面的違法案件進行了立案,批捕21人,判決93人。檢察機關對職能部門履行職責情況加強檢察監督,對怠于、不當履行行政執法職責的督促其糾正,對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有力推動了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 截至目前,市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指揮部先后對8個縣區政府、2個市直主管部門實施經濟處罰共計543.5萬元,對整改不力的1個縣政府、1個市直單位、3個縣直單位進行了公開約談,對6個單位的17名責任人實施了問責,初步實現了環境保護工作從環保“單兵作戰”到各部門“集團作戰”、從“行政執法監管”到“行政與司法聯動配合”、從“簡單通報批評”到“嚴肅執紀追責”的轉變。 抓重點促落實 動真碰硬成效初顯 圍繞環保部反饋的突出環境問題和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強化督導,狠抓落實,強力攻堅,一大批久拖不決的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溫涼河治理全面完成,困擾我市多年的內河污染問題實現突破,漢城河、護城河、梅溪河、三里河整治工作蓄勢待發;白河南污水處理廠日收集處理能力提升至7萬噸,滿足試運行要求;內鄉縣、西峽縣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按時建成進水調試,全市共5個縣完成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污水處理水平有效提升;全市13個產業集聚區完成規劃環評審批,唐河縣、內鄉縣、南陽新能源、臥龍光電產業集聚區污水處理廠建成試運行;南水北調中線匯水區29個鄉鎮垃圾填埋場全部投入運行,25個鄉鎮污水處理廠正在試運行;投入1.06億元對蒲山區域進行整治,組織拆除區域內“六無”污染企業260多家,蒲山大氣污染“老問題”有望根治;中心城區新購置機掃車、灑水車54臺,2016年計劃再新購161臺,中心城區44條主次干道基本實現全覆蓋,每天“三灑一沖”成為保潔新常態;全市400多處建設工地完善了“六全”標準; 4家燃煤電廠、5家自備電廠和9家水泥熟料生產企業的工業堆場完成了全面整治,完成了3座儲油庫、168輛油罐車、227座加油站油氣回收治理任務和市中心城區53臺10蒸噸/時及以下燃煤小鍋爐拆改任務,提前超額完成省定17494輛黃標車淘汰任務;先后取締搬遷禁養區違法養殖場739家。 據統計,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按照《南陽市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深抓落實,強化督導檢查,加大獎懲問責力度,累計完成環境保護綜合整治相關任務98項,正在推進31項,總體任務已完成85%以上,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碧水藍天顯大美,綠色發展正當時。環境保護綜合整治是一場動真碰硬的持久戰,關鍵在擔當,重點在行動,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持之以恒推進環境治理,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文明家園。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