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成都市力爭2020年PM2.5較2015年下降20% |
(時間:2016-5-12 8:49:13) |
10日,2015年成都市環境質量公報出爐。公報顯示,2013年-2015年空氣質量“優”天數持續增加,分別為13天、14天、27天,2015年空氣質量“優”天數較2013年多出一倍, PM2.5和PM10平均濃度值較基準年分別下降34%、28%,提前完成省政府提出到2017年的改善目標。全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得空氣質量持續向好?下一步還將開展哪些工作?記者從市環保局獲悉,我市將以到2020年國控點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20%為目標,全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記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3月底,中心城區禁燃區內燃煤鍋爐基本淘汰完畢。同時,大力推進了火電、水泥、玻璃等重點行業企業脫硫脫硝和除塵改造,強化對重點涉氣企業的監督管理。在揚塵控制方面,積極推行建筑工地綠色施工,全面實行物業化管理,中心城區推行建筑工地揚塵在線監測。 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特殊的地理氣象條件導致成都大氣環境容量先天不足,我市在一手抓“減排”、一手抓“增容”的堅持下,中心城區新增多個市政公園和郊野公園,三環路、外環線兩側分別建成50米和500米綠化生態帶。同時,建設環城生態帶,確定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米范圍城郊集體土地為生態環境用地。規劃到2017年,建成六個湖泊、八片水生作物區,將湖泊河道水系面積比例由7%提升到21%,屆時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1000噸、二氧化碳17.5萬噸,吸附粉塵51.0萬噸,目前已建成白鷺灣濕地和錦城湖公園。 “下一步,我們將瞄準一個目標,即到2020年,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20%。同時以產業結構調整和污染物總量減排為關鍵,嚴格控制資源環保準入約束、環境影響評價、燃煤消費總量控制,重點治理工業污染、燃煤污染、面源污染、汽車尾氣污染。”相關負責人表示。 具體來看,下一步,我市將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合理確定產業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建立以提高節能環保標準倒逼“兩高”行業過剩產能的退出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高污染行業調整、生產工藝和設備退出。 同時,實施工業污染協同防治,鼓勵符合規劃布局和產業政策并在總量控制范圍內的企業轉型升級;加快電力、水泥、鋼鐵等重點行業除塵設施建設與升級改造;加強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強化運營車輛入城管理,2016年基本淘汰全市黃標車,推廣清潔能源汽車。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