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西藏自治區: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功能向好 |
(時間:2016-10-27 9:20:31) |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擁有許多特殊的生態系統類型,為高原特有動植物提供了廣袤的棲息地,并在調節氣候、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對保障我國乃至東南亞生態安全具有獨特的屏障作用。然而,西藏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西藏出現了冰川退縮、凍土消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現象,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 10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有關情況發布會,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表示,截至2014年底,西藏已新建灌溉人工飼草(料)基地6.17萬公頃、對590萬公頃天然草原實行了圍欄保護;建設了“一江兩河”等四類防護林體系;建立了芒康滇金絲猴、類烏齊馬鹿、雅江河谷黑頸鶴保護區;治理各類沙化土地15.09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94萬公頃;推廣農村家庭沼氣21.1萬戶,約95萬農牧民用上了清潔能源。 “自治區嚴守生態環境保護底線、紅線、高壓線,嚴禁‘三高’項目進入西藏,嚴格執行礦產資源開發自治區政府‘一支筆’審批制度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度。”汪海洲介紹,領導小組定期檢查相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將檢查結果與政績考核、經濟獎懲掛鉤,實現全過程監督檢查。 據了解,為切實保護好這一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2009年2月18日國務院批準《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確定實施3大類10項工程。此次《評估》由中國科學院負責編寫,《評估》表明,《規劃》擬定的主要工程有序推進,部分重點工程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生態效益,高原生態系統結構整體穩定,生態屏障功能總體維持向好。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在會上介紹,近20年來,西藏嚴格執行國土空間管控,生態格局的變化率低于0.15%,生態系統結構得到明顯改善;防沙治沙工程實施后,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0.71萬公頃,極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轉化;同時,自退牧還草工程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以來,工程區內植被覆蓋度比工程區外高9.9%至22.5%,每公頃折合增加干草產量約85.2公斤,有效增加農牧民收入。 張亞平指出,西藏的新型清潔能源使用率已達65.6%,減輕了對林草生態系統的破壞,改善了當地生活衛生條件;天然林保護一期工程實施后,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增加0.9%,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41.37萬平方公里,珍稀野生動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種群數量增加顯著;此外,生態系統水源調節作用與防風固沙作用得到發揮,碳儲量增加2.56%,固碳功能穩中有升。 張亞平說,工程實施奠定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的主體構架,后續的工程實施將進一步改善高原生態系統結構,提升其生態服務功能。到2030年將能夠基本實現“有效保護、成功治理、穩定向好、生態安全”的《規劃》目標。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