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治霾能否“回歸紅線” |
(時間:2016-11-24 9:32:17) |
在霧霾頻頻來襲的大背景下,北京市“十三五”規劃日前正式通過,其中設立了該市生態紅線——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要比2015年下降30%,達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此前,國務院為北京市設立了到2017年年底PM2.5年均濃度降到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 然而,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鑒于北京多項減排政策已幾乎見頂,要實現上述兩項目標須付出較大的努力。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直言,鑒于我國生態紅線屢屢被突破的現實,設立紅線的警示意義在于如何回歸紅線,而在目前區域治理碎片化的機制下,回歸紅線絕非易事。 區域協同治理被低估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帶領團隊在北京市科技計劃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資助下進行了北京市PM2.5的研究。其研究結果發表于近期的《中國科學院院刊》。 文中指出,綜合環保部和北京市2013年以來公布的數據,若按現有力度措施,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預計在2021年以后才能達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因此,未來兩年必須采取超常規措施,才能突破大氣污染治理瓶頸。 據中科院站點長期觀測,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自2006年后逐年下降,但2015年年均濃度為80.6微克/立方米,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年均值之首。 與全國大多數城市不同的是,北京不僅冬季PM2.5污染嚴重,秋季污染也十分嚴重。“秋高氣爽”和“金秋十月”已成為回憶。 王躍思指出,在造成北京秋季重霾鎖城的主觀原因中,一直被低估的一個影響是北京偏南區域秋收秸稈燃燒導致的高濃度細顆粒物。 研究表明,高架源的高排高放和大面積的秸稈燃燒造成大量細顆粒物的排放,易形成穩定的大氣邊界層逆溫結構,就像一個“大罩子”罩住了京津冀城市群,造成局地污染排放難以對流擴散。此時,哪里的地面污染源排放越多,哪里的空氣污染就會越嚴重。 因此,文章提出,作為應急措施可以停駛部分機動車輛,但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必須從區域聯防聯控著手,削減大型點源和面源污染的原始排放量。 “每一個煙囪都滾開” 中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近半年一直在忙一件事:推動河北省公布重點排污企業名錄。 按照《環保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相關規定,涉及廢氣排放的企業都要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實時公布數據。但新環保法已修正近兩年,《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近一年,數據公開并沒有落實。 “我之所以扼腕嘆息,是因為如果連法律都不執行,其他的措施將是多么蒼白無力。”馬軍對記者說。 該項目名為“每一個煙囪都滾開”。馬軍說:“治理霧霾需要讓每個煙囪都滾開。這不僅有法可依,也有技術保障。目前各排污企業都安裝有在線監測設備,各地環保局內網有監測數據,排放源固定、監測方便。” 霧霾的主要來源是什么?治霾的優先次序是什么?這是目前治霾工作亟待回答的兩大問題。對此,馬軍指出,同國際上分散的城市不同,我國以城市群為主。有研究表明,重污染天氣條件下,北京受周邊傳輸的影響是50%以上,足以說明區域傳輸的重要性。而從區域看,燃煤排放和工業排放仍是絕對大數。 因此,馬軍認為,對北京市來說,下一階段在河北治霾的投入產出比可能更高。 “推動污染名錄的公布是治霾應優先采取的措施,推動全社會共同監督、向污染宣戰。如果沒有充分的公開,上萬億治霾資金的效果將大打折扣。”馬軍說。 回歸紅線是方向 數據顯示,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從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15年的80微克/立方米,今年前三季度為62微克/立方米。但參考去年11月和12月的重污染過程使年均濃度抬高了10微克/立方米左右,專家認為,要實現2017年PM2.5年均濃度達到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具有相當的挑戰性。 11月8日,北京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北京市“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提出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要下降至56 微克/立方米左右。對此,規劃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到2020年年底實現全市基本無燃煤鍋爐;到2020年清潔優質能源比重提高到90%以上;加快退出低排放標準的機動車;繼續淘汰污染排放大的企業和落后工藝等。 對此,馬軍指出,有兩個超越人力控制的因素將會影響該目標:一是天氣因素,看風況如何;二是區域影響。“如果設定了這樣的紅線,必須關聯強硬的措施才行。” 潘家華則指出,在現有體制下,區域分割、區域協同碎片化的問題不可避免,京津冀協同只能分而治之、分頭實施。 “因此,京津冀霧霾協同治理困難很大。”潘家華說,在目前不均衡的博弈下,弱勢方只能被動接受,關鍵是從根源上科學、客觀、公平、公正地解決問題。 “大氣污染治理紅線是向市民的鄭重承諾,但現在屢屢被突破,回歸紅線將是我們的治理方向。”潘家華說。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