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綠色宜居 魅力達州 |
(時間:2017-1-12 10:32:13) |
以重點項目為支撐,在中心城區拓展上求突破。拓展城市空間,全面推進“五橋六路七大新區”建設,力爭到今年年底建成區面積達到9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00萬。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4個百分點。完善城市功能,圍繞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需要,加快蓮花湖濕地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等項目,全市完成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2億元。提升城市品位,合理布局城市空間和結構,組建高水平專家團隊研析支招,強化建筑形態和街區景觀管控,著力抓好中心城區城市亮化綠化美化工程建設。 以政策扶持為引導,在行業轉型升級發展上求突破。發展壯大建筑產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25億元,成建制勞務輸出5.8萬人,建筑勞務收入7億元,啟動達州建筑產業園區建設,基本建成房屋建筑、市政PC部件和成品鋼筋自動化生產基地。狠抓房地產去庫存,打通庫存商品房與征拆和棚改安置房通道,健全完善市縣兩級聯動房地產去庫存聯運機制,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90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300萬平方米,全市商品房住宅去庫存40萬平方米。抓好物業服務管理,完善物業行業信用體系和考評體系,建立完善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對連續2年考核不達標的物業服務企業給予淘汰。 以民生工程為載體,在城鎮居住條件改善上求突破。加快棚戶區改造,加快推進塔沱、南壩、川鼓等片區棚戶區改造,力保全年城鎮危舊房棚戶區改造開工2萬戶以上。加快新村建設扶貧,實施新村建設扶貧專項行動,加快推進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加強農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完成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1.3萬戶。 以百鎮建設為動力,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上求突破。深入實施“百鎮建設行動”,加快17個省級試點鎮建設,加快20個中心鎮向新型小城市建設步伐,以59個重點鎮為基礎,計劃完成省級試點鎮基礎設施投資7.2億元,轉移農業人口2.7萬人。 以提高效能為抓手,在住建系統形象樹優上求突破。強化規矩意識、責任擔當、執行落實和紀律監督,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政令暢通、令行禁止,確保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實,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2016年12月底,一個喜訊傳來: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名單公布,達州強勢上榜。 細細觀察,達州獲得這樣的榮譽,并不意外。地處川東北的達州,位于成都、重慶、西安和武漢四大城市交匯處。近年來,達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建設工作,該市以建成川渝陜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為目標,以新型城鎮化試點為契機,以綠色建筑為支撐點,穩定房地產和建筑業,書寫了屬于達州的城市魅力篇章。 綠色之城: 筑牢門檻+質量把關綠色建筑引領市場 報建面積185萬平方米,按綠色建筑設計134萬平方米,綠建比例為72.43%;通川區第一、七小學西外校區等綠色建筑相繼投入使用。這是2016年,達州交出的綠色建筑成績單。 在轉型發展的路口,建筑行業轉向“低碳開發”已是大趨勢。“綠色、低碳、節能、環保”正在成為房地產業乃至一座城生態價值和效益的關鍵環節。 達州大力提升市民的綠色意識,讓綠色建筑理念深入人心。在建筑技術革新與產品升級的潮流上,強力推行綠色建筑設計、全面提升綠色建筑品質。 首先,筑牢綠色門檻。達州出臺專門實施方案,要求所有的市政府投資工程或使用財政資金項目、保障性住房、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00平方米大型公共建筑、15萬平方米的住宅小區均要按照四川省綠色建筑標準設計。 從中心城區開始,達州對政府投資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執行四川省綠色建筑評價等標準建造。隨后,又將大型小區和大型公共建筑納入綠色建筑設計,嚴把審查和施工圖備案審查關。這一做法,已經向各縣市,以及國家、省級重點鎮延伸。 其次,嚴把質量關口。每年年初,達州要對綠色建筑工作全面部署,凡應做綠色建筑的,必須按標準設計。在這里,初步設計和審查設計文件必須具有綠色建筑設計專篇等內容,而且須優先采用省市已備案登記的新型節能材料。而審查機構把綠色建筑作為重點,對不滿足規定性指標要求的項目,一律不得通過。 決定綠色建筑質量的不只是設計,還有建材質量。達州的經驗是,嚴格建筑材料備案登記。凡備案的建筑節能材料,須查相關合格證。專家評估認定后,該材料才能納入年度推廣目錄。 綠色建筑蓬勃而興之際,達州也因緣際會發展起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新型建材企業。目前,當地備案的23種新型建筑材料,多數為本地生產,且具備導熱系數低、熱阻值大、性價比高、鉚固結實安全、外觀整潔優美等優點。 宜居之城: 中心城區建設“提檔升級”縣城、小城鎮建管深入推進 翻開2016年的達州城鎮建設記錄,新型城鎮化是其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年,北城濱江、馬踏洞、蓮花湖、三里坪、翠屏山、長田壩、河市等城市新區建設穩步推進,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和輻射能力不斷提升。各縣的城市新區建設同樣不甘落后,大竹北城新區、宣漢西區新城、渠縣東城新區、開江城普新區、萬源東區新城初具規模。大竹縣已成功列入省級“宜居縣城”和“海綿城市(縣級城市)”試點。 2016年,達州新增城鎮建成區面積8.5平方公里,是年初目標的212.5%。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攀升至42.28%以上,中心城區面積達到82平方公里。 新型城鎮化離不開基礎設施快速配套與質量提升。45億元,這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年度投資額,為計劃數的112.5%。成績的背后,是鳳凰國際大酒店、人民廣場、金龍大道沿線等市中心城區“三化”等重點工程提前完工,羅浮新城市廣場綜合體等新商業綜合體建設快馬加鞭。 市政項目上,達州第二水源工程等項目進展順利,城市的綜合承載力進一步提升。渠縣成功入圍省級“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縣級城市)”試點。 城市建設的紅利也體現在人居環境的改善上,市民的獲得感不斷提升。2016年,達州共爭取國開行、農發行棚戶區改造授信共計90.61億元,授信額度居全省全列。 期間,達州棚戶區改造工程累計開工建設26340戶,貨幣安置11805戶,均超額完成規劃任務。至去年年底,全市基本建成完成27423套;竣工完成22580套,發放租賃補貼4510戶,三項指標同樣超過年度任務。 此外,達州還向農民工定向供應公共租賃住房360套,占任務的100%。由于成績突出,達州被列入全省百萬安居工程先進典型。 城市飛速發展,鄉鎮建設管理也深入推進。2016年,達州17個試點鎮建設完成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資8億元,占目標的101.3%,就地就近吸納農業人口2.5萬人,占目標的100.4%,宣漢縣南壩鎮被列入國家首批特色小城鎮,全省僅7個。同時,達州5個村被推薦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全市農村危房改造10980戶已全部開工,開工率100%,今年底全部竣工。宣漢縣被確定為國家級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縣,是全省唯一。 穩健之城: 房地產、建筑業穩中有進安全生產形勢向好 達州城鄉建設快速推進,基礎是房地產行業平穩運行。2016年,在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基礎上,牢牢抓去庫存這個“牛鼻子”,達州出臺相關落實意見和措施。 房地產平穩運行,市場監管是關鍵。2016年,達州舉行房地產開發行業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培訓,加快既有住宅增設電梯,開展為期2個月的物業服務企業集中整治活動,推進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固定資產投資93.4億元,同比增長13.2%。商品房銷售面積25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1%;銷售金額177.5億元;新開工面積325萬平方米;全市商品房住宅去庫存57萬平方米,庫存量總量不高于360萬平方米。 房地產平穩發展,建筑業隨之壯大。2016年8月,達州專門出臺意見,讓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在穩增長、促發展、惠民生中發揮更大作用。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25億元,省外建筑業產值20億元,實現成建制勞務輸出5.5萬人,實現建筑勞務收入9億元,新辦建筑業企業39家,完成資質增項41項,培訓建設類崗位人員4464人。 從2016年4月1日起,達州市中心城區全面推行砂漿“禁現”工作,積極鼓勵商混企業轉型,全市已取締了35家施工現場臨時攪拌站,已有4個預拌砂漿生產企業通過備案,促進了散裝水泥的普及應用。散裝水泥推廣量450萬噸,散裝率達到35%,農村散裝水泥使用量152萬噸,農村散裝水泥使用率30.5%。 建筑業的發展,有序運行的市場是主因。去年開始,達州開展工程質量兩年治理、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等行動,嚴厲打擊建筑市場違法發包轉包、違法分包掛靠行為。 守住安全底線上,達州全年共檢查項目427次,查處涉嫌掛靠行為4起,督促73個工地進行整改。安全生產監管方面,以深基坑、模板支架、腳手架、起重機械、鋼管扣件為重點,開展建筑施工安全生產大檢查,累計整改通知37份,全市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 五個著力統領全局 達州要做新型城鎮化示范區 2016年底,達州入圍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對于川東北重鎮達州而言,這是一次難得的契機。 按照國家要求,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需要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等多方面創新探索。 探路城市新形態,達州篤定前行,欲探索出一條具備地方特色且可復制的做法與經驗。 話思路:五個著力,建設內陸新型城鎮化示范 思路引領出路。試點之初,達州就鎖定“兩體系、兩機制和一模式”五大核心任務。 兩體系,就是構建內陸新型城鎮化體系、構建綠色城鎮化體系;兩機制,即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城鎮化協調推進的體制機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體制機制;一模式,指的是多元化投融資模式。 實現路徑上,就是做好五個著力。 著力優化城鎮布局。練好內功,到2018年,達州實現“建成區面積超一百平方公里、人口規模一百萬以上”,建成區域中心城市。大竹、渠縣、宣漢3個縣城建成Ⅰ型小城市,開江、萬源兩個縣(市)城建成II型小城市。用好外力,融入成渝城市群和川東北城市群,建立產業分工協作體系,實現區域一體化協作。 著力綠色發展。堅持“多規合一”,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構建綠色發展專項規劃體系,推動產城融合。以新型工業化、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帶動促進并支撐城鎮化。圍繞新村建設和產業發展作為核心任務,推動產村相融。 著力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小城鎮變身小城市。打造美麗新村,結合巴文化、農耕文化、鄉村文化、建筑文化,規劃建設民族村寨、傳統村落和幸福美麗新村。傳承傳統文化產業,促進文旅融合。 著力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變革戶籍制度,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分級分擔機制,保障和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障覆蓋面、就業服務體系及住房保障制度,確保隨遷子女享受平等教育。 著力探索多元化投融資模式。抓住創建川陜革命老區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契機,改革財政體制,實現財力下沉。改革投融資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投融資的內生動力和長遠后勁。 看行動:今明兩年重點項目清單全部出爐 達州提出,通過探索及改革創新,成為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示范區。預計將來,達州全市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以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8%以上,中心城區人口規模達到130萬人。同時,城鎮化格局更加完善,產業支撐作用顯著提升,配套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思路清晰,行動有力。 自入圍全國新型城鎮化試點名單后,達州反應迅速。達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當地在名單公布后,即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為副組長,市級有關部門和縣(市、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領導小組。 這個小組的職責是,領導、統籌、協調推進全市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此外,小組的職能還包括,加強部門之間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協調配合,建立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核心、自上而下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聯席會議制度。 目前,達州已經初步謀劃建立了新型城鎮化轉移支付、財政投入、稅收留成、增值分配等體制機制。今明兩年的重點建設項目,如“五橋六路”、“七大新區”、緩堵保暢、棚戶區改造、老城區提升等清單已經全部列出,投資計劃也已提前謀劃。此外,軌道交通前期規劃工作等城市建設重點工程,正在順利展開。 為了確保新型城鎮化各項措施扎實有效的執行,達州市還專門出臺了《達州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考核試行辦法》及其細則,把推進新型城鎮化納入考核領導班子實績的重要內容。“有了思路目標,也有了具體的執行和配套措施,達州的新型城鎮化試點之路,將會越走越順。”對于未來,達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