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浙江省出臺環境保護科普工作意見 |
(時間:2017-3-17 8:58:19) |
我國地下水資源八成以上不能飲用?霧霾遲遲不散是因為“核污染”?手機基站越多輻射越大?這些通通都是謠言! 隨著對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關注,網上時不時傳出聳人聽聞的環保言論博取公眾眼球,環保部門則四處“滅火”,牽涉大量人力物力。 通過環保科普,提高公眾的甄別能力,無疑是解決上述問題最有效的途徑。 近日,浙江省環境保護廳、浙江省科學技術廳、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這份文件相當于我省環保科普的頂層設計,以改善環境質量、保障公眾健康為切入點,通過科普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浙江省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方案》等常用的法律和規范性文件,回應重點、難點、熱點問題,提高公眾環保素養。 環保宣傳教育首提為環保核心工作 環境問題是一個公共利益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污染者,每一個人也可以是保護者。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參與,唯有共治才有共享。 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公開表示:過去環保的宣傳教育不是我們的核心工作,今年在部署2017年環保工作的時候,專門把環保的宣傳教育作為我們環保工作的核心工作。陳吉寧表示,將從制度保障、環境宣傳教育、信息公開、加強對環保社會組織的引導發展和依法管理四方面,推動新一年的環保工作。 據陳吉寧透露,環保部和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單位已經共同出臺和制定《關于全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6-2020)》,對“十三五”的工作做出整體安排,就是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我們積極利用媒體平臺,特別是新媒體向社會大力宣傳環保信息、工作舉措和進展。另外我們也有幾個大的活動,包括“六五環境日”紀念活動,中國生態文明獎、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等來激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工作當中來。 環保科普浙江先行領跑 就在陳吉寧部長答中外記者問當天,浙江出臺《關于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 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浙江將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環保科普工作機制,形成聯合、聯動、共享的環保科普工作格局。創作一批公眾喜聞樂見的環保科普作品;打造3-5個全省性環保科普品牌活動;創建一到兩家國家級環保科普基地;政府與公眾互動互信不斷增強;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全媒體科普傳播模式;公民環保意識和科學素質水平明顯提高。 就在去年12月,浙江省發改委、浙江省科技廳、浙江省科協三部門聯合發布《浙江省科普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簡稱《規劃》)。《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3%,科普從業人員達到2.5萬人。據悉,2015年浙江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8.21%,高于全國的6.20%。 前后不過3個月,這兩份重磅文件的相續出臺,將我省環保科普工作推倒了新高度。 事實上,環保工作不僅是公眾印象中的專業性極強的抓偷排漏排企業、制定行業排放標準,也有“走下神壇”貼近公眾生活、回應社會公眾熱點的責任。 重點人群與重點工作有哪些? 這份《關于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并不難讀,對于重點的科普人群和科普工作都做了詳細劃分 重點工作包括:1、繁榮環保科普作品創作 ;2、積極開展科普活動;3、搭建環保科普資源共享平臺;4、加強環保科普基地建設;5、推進環保科技資源開放;6、利用全媒體提升輿論引導力;7、加強環保科普人才隊伍建設;8、大力推進環保科普信息化建設。 同時,加強青少年環保科普工作,持續開展面向農村農民的環保科普工作,加強城鎮勞動者和社區居民環保科普工作,推動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環保知識培訓。 浙江現有4家“國字號”環保科普基地 國家環保科普基地,是經國家環保部認可、向公眾普及環保科技知識、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和素質的場所,具有公益性和示范性。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隨著公眾素質的提高,對環保知識科普的質量和服務需求也日益增加,部分地區存在的科普能力薄弱滯后問題凸顯了出來。 截至目前,浙江已經有杭州西溪濕地、浙江自然博物館、雁蕩山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共4家“國字號”環保科普基地,共有省級綠色學校1663個,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140個。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