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做客“2017上海民生訪談”
4月25日,“環境改善是硬道理,再復雜也要解決。”24日,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做客“2017上海民生訪談”時表示,我們說發展是硬道理,從環境來說,無論有什么困難,改善才是硬道理。你說做了很多工作,環境質量不改善,那就是空話。 大氣、水、土壤是三大最基本的生活元素,上海在這三方面均出臺了專項污染防治計劃,組成一張橫跨幾十載的環保藍圖。2016年,上海市PM2.5年均濃度從上年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5微克/立方米;開展中小河道綜合整治,完成155公里河道整治、3048公里中小河道疏浚。2017年初,上海出臺土十條,將花兩年時間摸家底,本世紀中葉全面改善土壤環境。 談到上海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問題時,張全表示,按照科學推進進程,垃圾無害化處理有三大階段。無害化是第一階段,同步或稍晚時期還要解決減量化、資源化。這既是一個目標,又是我們要推進的一個路徑。減量化和資源化涉及垃圾分類。第一階段無害化,上海推進得比較快,難處主要集中在攻破鄰比效應。這幾年上海通過精密選址,做群眾工作,依法審批、依法評估后再進行施工。截至今年1月份,上海規劃中的大部分焚燒廠已經建立起來了,很多區的焚燒廠已經實現點火處置。焚燒廠是按照歐盟標準設計的,環評也是按照法律法規的標準去測試。上海的垃圾無害化基本上完全覆蓋,這個問題已經解決。 張全表示,上海“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治理起的作用非常大,把違法用地、違法經營、違法排放、違法居住都解決了。現在中小河道整治和“五違四必”區域綜合整治一結合,效果非常好。無論從科學數據評定還是市民的感受,這一兩年上海中小河道的改善是非常明顯的。 張全坦言,目前全市環境監察人員只有400余人,而大中型排放企業多達9萬多家,環保執法難以做到“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執法仍然存在不少“盲區”。他表示,除了增加人手加強基層執法力量,上海環境執法人員還動用了很多技術手段,比如無人機,比如政府、排污企業各級管理人員使用的環保APP,可以實時監控各個河道的污染數據和工地的揚塵情況,APP使用近一年來,這些企業的環境改善非常明顯。 2017上海民生訪談由新華網、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新聞廣播、解放日報、阿基米德FM聯合推出。12個委辦局主要領導將走進上海新聞廣播直播室,直面聽眾,關注民生,聚焦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