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多年里,能源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穩定發展,但也帶來了巨大資源環境代價,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又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強調要用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中國的現代化新格局。

重塑情景下2050年的終端用能部門節能潛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聯合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落基山研究所共同開展“重塑能源:面向2050年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路線圖”研究,課題組采取情景分析和模型定量測算等方法,對重塑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實現2050年全面現代化和“美麗中國”愿景目標的可行路徑、實施效果和路線圖進行了全面研究。研究表明,通過節能和提高能效,可以實現大幅減少未來能源需求、能源相關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排放,形成安全經濟、高效清潔、低碳綠色的現代能源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提升能源效率在各國能源戰略和政策中居于優先地位 能效提升對綠色低碳轉型的積極意義日益凸顯。《巴黎協定》的達成表明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綠色低碳轉型的核心是大幅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整體效率,減少發展過程對能源資源的消耗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國牽頭制定了《G20能效引領計劃》,G20成員國一致認為提高能效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終端能源消費、保障能源安全、降低環境污染、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強產業競爭力。 提升能源效率在各國能源戰略和政策中居于優先地位。主要發達國家都制定了中長期能源效率提升目標,并將其作為增強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改善環境質量的基礎。歐洲國家將提升能效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抓手,提出雄心勃勃的能效提升計劃。歐盟提出到2020年能源效率較2008年提高20%;德國提出到2050年能源消費總量與2008年相比減少50%;丹麥提出到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與2006年相比減少12%。美國將能效提升作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美國兩黨的能源發展理念不同,但均重視能效提升,特別是特朗普政府雖不支持奧巴馬的“氣候行動計劃”,但積極推動建筑節能和電動汽車效率提升等能效政策。日本將能效提升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措施,通過提高能源效率,日本成為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最強的國家之一。 國際社會逐漸認可“能效是第一能源”。美國從1973年開始推行能效政策,并最先提出將能效作為“第一能源”。美國節能聯盟的研究認為,1973以來美國實施能效措施,在2008年產生的節能量大于當年石油、天然氣、煤等任何一種能源的消耗量,能效實際上已成為美國第一大能源資源。國際能源署研究表明,其成員國2015年的能效比2000年提升14%,能效提升使得2015年節約4.5億噸標油,相當于當年日本全年的能源消費量。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能效提升的空間更大,將能效作為“第一能源”的意義更加重要。 能效提升可助力全球經濟復蘇。當前,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傳統動能日益消退、能源需求普遍放緩,能效提升能為繁榮經濟、催生經濟新增長點、增加綠色就業帶來新動能。首先,能效是最廉價的能源,提升能效可有效降低企業成本。美國能源效率經濟委員會對比各種資源的發電成本,每節約1千瓦時的能效投資約為2~5美分,僅為核能、風能、生物質等新能源發電成本的1/3~1/2。其次,能效市場發展迅速,已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15年全球能效投資規模約2200億美元,比2014年增長6%。當年,能效領域投資比電力領域投資高出2/3。隨著能效市場的發展,節能服務產業繼續發展壯大,表現出了創新、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等特點,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之一。2015年,全球節能服務公司總收入高達240億美元。未來,全球能效市場將進一步增長,而全球能源市場或將持續低迷,因此,傳統能源企業不得不考慮轉型,將提供能效服務作為增加利潤的重要方式。 節能和提高能效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大有可為 重塑能源生產消費方式,一次能源需求可顯著下降。研究表明,我國完全有條件、有可能,以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在“前三十五年”改革開放發展成就基礎上,實現“后三十五年”更高水平的升級版、現代版發展。根據“重塑能源:面向2050年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路線圖”研究,在重塑情景下,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節能成為滿足需求的“第一能源”,一次能源需求顯著下降。到2050年,中國一次能源需求約34.0億噸標準煤,比參考情景下降47%,僅比2010年增長1%。 用能模式和技術加速變革,能源需求相繼達峰,用能結構逐步優化。重塑情景下,終端用能部門加快推廣先進節能技術,不斷轉變發展模式,積極引入商業模式創新,可釋放巨大的節能潛力(見右上圖)。與參考情景相比,終端部門能源需求達峰時間普遍提前10~20年,并且峰值水平大幅下降。具體來看,工業部門在2020年左右一次能源需求達到峰值,建筑部門在2030年左右一次能源需求達到峰值,交通運輸部門在2035年左右一次能源需求達到峰值。與此同時,非化石能源高比例發展,成為能源供應主體。煤炭需求2020年前達峰,石油需求2035年左右達峰,天然氣需求2045年左右達峰,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達到55%,主體能源逐步實現更替。 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明顯,重現碧水藍天、美麗中國。重塑能源生產和消費體系,推進節能增效,能夠帶來顯著的環境效益。模型分析表明,重塑情景下,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將在2027年左右達到峰值,排放達到峰值為109億噸二氧化碳,比參考情景下的183億噸二氧化碳減少40.3%。峰值年之后,二氧化碳排放將穩步下降,2050年下降到51億噸,比2010年降低36%。與此同時,2050年我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310萬噸、210萬噸,分別比2010年下降85%和9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到改革開放初期的水平。與發達國家水平相比,屆時我國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僅相當于目前美國水平的25%,相當于目前歐盟水平的30%。即使考慮人口分布不均等因素,我國主要地區環境質量將達到甚至超過目前歐美國家水平。 節能提效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成為促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抓手。研究表明,“十二五”時期我國能效投資總規模超過2萬億元,比“十一五”的增長1.4倍,有效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節能項目本身也可取得良好經濟收益。2010~2050年,按照凈現值計算,重塑情景下,需要新增總投資為35萬億元(2010年價),而節約的能源總成本達56萬億元(2010年價),實現的凈收益為21萬億元(2010年價)。節能和提高能效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創新能力的提高。通過大力推進先進技術,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可以實現產業升級換代,促進經濟高效、健康和可持續的增長。 采用新思路、新舉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創新思維,加強頂層設計,把節能和提高能效作為從源頭上破解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約束的根本途徑。將“節能”視為第一能源,與煤炭、油氣、可再生能源一并納入綜合能源戰略規劃,在開發條件相當的情況下優先開發節能資源,確保實現對能效煤礦、能效油氣田、能效電力資源的大規模系統性優先開發。把節能和提高能效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城鎮化、能源等各項規劃政策中,明確目標和任務方向,促進全社會發展理念盡快轉變。全面統籌短期與長期、政府與市場關系,完善既有利于先進、成熟技術普及應用,又有利于革命性、突破性技術加快發展的市場和制度環境,構建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高效、綠色、低碳現代能源體系。 重構工業化和城鎮化模式,實現系統性優化。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要加快產能過剩行業“去產能”步伐,實現節約集約發展。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產品出口。要加強重點行業的規劃和布局,構建地區間優化產業布局的協調機制,盡早改變各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生產能力過剩的局面,使區域經濟與產業宏觀布局協調發展,避免重復建設造成的能源浪費。整合產品設計、生產、消費全過程,轉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發展模式,推動科學供給滿足合理需求、適度消費匹配柔性生產。推動緊湊型城市和城市群發展,鼓勵土地混合功能開發,實現復合型工廠、公共交通、綠色建筑等各類基礎設施有效銜接、融合發展,全面提升中國城鄉宜居程度和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加快技術創新,實現基礎設施“一體化”系統革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領域基礎研究開發水平,推動超低能耗建筑、電動汽車、可再生電力、高效設備產品等不斷增強成本競爭力。加快先進成熟技術普及推廣,對交通、建筑、工廠、園區、城市等進行“一體化”設計,從源頭實現資源能源的集約、高效和優化利用。推動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化技術加快發展,與各類能源基礎設施進一步“一體化”升級。全面普及超低能耗建筑、公共交通、電動汽車、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體系,推動城市能源環境服務普惠化、公平化、現代化,促進智慧城市、物聯網、云計算等與城市能源體系融合發展。 擴大國際合作,實現開放互利與合作共贏。推動全球能效領域合作,加強共同研發和最佳實踐案例推廣,在保護各自知識產權的基礎上,促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及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技術轉移。消除綠色貿易壁壘,不斷增加先進高效節能技術產品供給和需求規模,推動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貿易自由化,促進高效節能技術產品在全世界加快推廣應用。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全球投融資體系、貿易體系、科技體系、產業發展向綠色低碳方向加快轉型。促進區域電網互聯互通,增加綠色低碳能源供應和進口。推動中國能源企業海外發展,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開放,為提升低碳能源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