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北大報告:京津冀臭氧污染不斷加重 夏季更明顯 |
(時間:2017-8-9 8:06:42) |
京津冀地區是中國目前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區域,也是中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首要之地。近日,北京大學一研究團隊發布的報告顯示,京津冀地區近三年來PM2.5和PM10污染已經有了明顯改善,但臭氧污染不斷加重,二氧化氮污染情況也改善甚微。 該報告由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和北大統計科學中心陳松蹊團隊發布,通過六大空氣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和一氧化碳)的監測數據,分析和評估2013年3月至2017年5月的四年多期間,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11個地級市的空氣質量實際狀態和變化趨勢。數據來源于73個國控空氣質量監測站點的污染物監測數據和25個氣象站點的氣象數據。 報告稱,近幾年,臭氧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臭氧和PM2.5已成為中國大氣污染的兩個首要污染物。與其它五種污染物都有所減少不同,四年來,京津冀地區13個城市24小時臭氧的年平均濃度上升了6.7微克/立方米,升幅為13.3%。其中,北部地區(張家口、承德和秦皇島)濃度水平最高,增加幅度也最快。 相比于24小時臭氧濃度,8小時高濃度期(中午12時至傍晚8時)臭氧濃度更能反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2013年,京津冀13個城市的8小時臭氧濃度大多分布在60~70微克/立方米之間;到了2016年,大部分城市的年均濃度升高到70微克/立方米左右,其中三個城市(張家口,衡水和滄州)超過了80微克/立方米。 而13個城市整個2016年夏季的8小時臭氧濃度平均值,基本都超過了中國和世衛組織100微克/立方米的標準。可以說,夏季臭氧污染已經成為京津冀大氣污染的一個突出問題。 對此,陳松蹊團隊提出建議,應像管控PM2.5一樣,對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主要污染區域設定臭氧改善的具體數值目標,以便采取有力措施及時遏制臭氧污染增加的趨勢。 二氧化氮同樣是一種重要的空氣污染物。在光照下,其能使氧氣轉化為臭氧,因此,它也是臭氧污染的主要“幫兇”。由于二氧化氮的傳輸距離很短,這表明各個城市在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生物質燃燒等管控方面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從2013年到2016年,京津冀地區二氧化氮平均濃度從51.1微克/立方米下降至48.8微克/立方米,四年累計下降降幅僅為4.5%,遠不及PM2.5、PM10,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改善程度。13個城市中,多數城市改善甚微,部分城市不降反升。其中廊坊、秦皇島和滄州,四年來二氧化氮濃度反而升高,其中,滄州累計升高了32.4%,達到48.2微克/立方米。 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國十條”)要求京津冀在2017年PM2.5濃度比2012年下降25%,北京的年平均濃度要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要求全國范圍的PM10的濃度普降10%以上。 經過四年的治理,京津冀地區PM2.5和PM10污染有了明顯改善。13個城市PM2.5和PM10平均濃度分別從2013年的100.1微克/立方米和182.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72.5微克/立方米和125.7微克/立方米,降幅達27%和31%。 其中,北京PM2.5四年累計降幅最低,僅為6.7%。2016年,北京PM2.5年平均濃度在75微克/立方米左右,離“國十條”的目標依然有一定距離。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