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葉賢滿:環境保護事業需要人人參與 |
(時間:2017-8-14 9:28:16) |
近幾年,很多人出門前都會掏出手機查下AQI指數(空氣質量指數),看看PM2.5是否“爆表”。作為專門為環境做“體檢”的環保工程師,葉賢滿見證了環境監測由早先的“默默無聞”到現在“炙手可熱”的轉變。自2007年參與環境保護工作,非科班出身的葉賢滿本著“干一行,愛一行”的人生信條,干了十余年。 為杭州大氣環境的研究 提供重要參考 這些年來,葉賢滿感觸最深的莫過于社會對環境監測事業關注的提高!2012年之前環境好不好大家還不太上心,但自從PM2.5‘橫空出世’后,不一樣了。” “這也與2012年國家出臺環境監測新國標有關,PM2.5就是新增的三個監測項之一!比~賢滿說,原先國家“API指數”的監測項目有3個,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新的“AQI指數”則擴到了6個。 雖然PM2.5是新國標里的新面孔,但葉賢滿及其團隊早在2010年便開始對其進行探索,他通過整合多套排污數據庫及其他統計資料,研究相關文獻報道及模型計算的污染源排放因子,獲得杭州各行業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氣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建立了2010年杭州市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通過這份清單,葉賢滿還分析出了杭州污染物排放的特征,例如從排放分擔率來看,機動車尾氣是最重要的排放源之一,對PM2.5的“貢獻率”達27.1%;道路揚塵對PM10的“貢獻率”高達44.6%;電廠鍋爐對二氧化硫的“貢獻率”達37.0%;畜禽養殖對氨氣的“貢獻率”為76.5%等,無疑為杭州大氣環境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 隨后,葉賢滿參與到《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信息管理平臺的設計與實現》和《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方法技術指南》的編寫,解析杭州環境空氣中PM2.5的來源,對杭州氨氣排放現狀做調查,探究杭州大氣灰霾成因、研究關鍵污染因子以及G20杭州峰會空氣質量保障研究等。 希望能通過科普工作 讓更多人投入環境治理 2014年,葉賢滿由自動室調到總工辦,從負責大氣管治到跑去“治水”,但他從未停止科研的腳步,甚至在科研之余做起科普工作。 “我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跟數據打交道,認真審核每一份傳回來的數據報告,一旦發現問題,就及時督促相關人員修改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2014年之前是環境空氣的數據報告,數據一旦出站就是大家看到的AQI指數!比~賢滿說,會對從監測站“遞交”上來的每一份數據嚴格把關,不讓問題數據渾水摸魚出站。 “現在更多的是污染源水質監測報告,它是執法依據。”葉賢滿說,目前全省都在打剿滅劣V類水硬戰,他們也在實時關注與監督著“水情”。去年,葉賢滿參與到G20杭州峰會保障的工作中,除了參與G20杭州峰會空氣質量保障等相關工作,還參與錢塘江藍藻增殖事件的處置中,由其負責的“環境監測科研青年突擊隊”在去年被評為“建功G20‘五水共治’優秀青年突擊隊”。 為了讓更多青少年加入環保隊伍,葉賢滿以監測站為依托,引導中學生寒暑假來監測站開展實踐“考察”,還走進大中小學為學生講解環保知識。 葉賢滿說,環境治理不能只靠科研,科普也很重要,環境保護事業是個值得人人參與,也是必須人人參與才能成功的事業。“希望能通過科普工作,讓年輕一代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從而積極投入到大氣治理、五水共治的環境治理工作中。”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